新 闻生活    
华裔孩子的信仰
多维时报 |2005-05-25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红墙/我那六岁的小侄女,扬起她拿清纯的小脸,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她妈妈,问:妈妈,为什么我的邻居朋友都去教堂,而我们不去?她补充:上帝会给我们很多好东西的,对不对?  

妈妈呆住。  

本来不想触及这个话题,一是敏感,二是“难说”,我应该算是标准的“红旗下的蛋”了吧,生长在一个单一的政治气氛浓烈的圈子里。小学第一句话是“毛主席万岁”,第二句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中学多在学习“唯物主义”“马列思想”,到美国来多年不进教堂,倒是进了巴黎圣母院一次,与牧师谈论了半天基因与信仰的关系……然而的然而,大儿子把“摩门教”圣经带回来家,小侄女又拼命请求妈妈带她去见有上帝的地方……  

我侄女她妈很迷惑,她拼命给我打电话,讨论来讨论去。其实,我也很迷惑。  

生长在美国这方土上的孩子与我们最大的区别,也许不是他们麦当劳披萨饼与我们喝稀饭契咸菜的区别;不是他们电子游戏网上聊天与我们捉泥鳅吹柳哨的区别;不是他们逛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我们去学工学农学军的区别。至少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是信仰。  

看文献上说,中国人大多数不信教并不仅仅是“毛主席思想”的教育,更多的是二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而且的而且,儒家思想不仅侵染了中国人民,也侵染了东南亚周边国家。教堂在东方人中间不甚流行。  

西方的基督精神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一拼……目前看来,如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一样,基督精神也占上风。东方的佛庙好像没有教堂流行。至少,佛庙多在深山老林,去一次特别不方便。教堂就在家门口,左邻右舍,不远就有一个(别提教派)。  

我们怎样对待孩子的信仰?  

有人说:这还不容易!随便。  

不太容易随便。尤其对基督教来说。一般去教堂是父母去,带着孩子去,这叫耳闻目染,这叫熏陶,这叫从小沐浴在基督的精神之下。父母周五晚上不去查经班,周日不去教堂,孩子哪里去?  

有人说:那……就随便选一个教堂去!  

这就更不容易了。我上了一下午的课,也仍然记不清楚Roma Catholics,Protestants和其它天主教派的区别,也别说Baptist与Pre????yterian之间的联系和纷争了。何况美国是个信仰自由的国家,除了数不清的基督教派,还有中国佛教,穆斯林……  

其实,在大多数华人家庭里,关于宗教的争论常常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有什么益处好处的问题。有位妈妈就坚定地认为:去教堂就是有信仰,有信仰就会有理想有纪律有友爱有群体精神,先带孩子去教堂再说,去哪一个教堂另说。另外一位母亲则不同,她说她心里是有一个上帝的,只是没有名字。她也祈祷,虔诚的,但从不去教堂。她说一个人信不信上帝是那个人与上帝的对话,与教堂无关。  

我对孩子信不信,信什么都不在乎。主要因为在乎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这观点大概源于我的朋友盖瑞和另外的几个朋友。  

我认识盖瑞的时候,盖瑞已经长大了,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年轻教授。他说他是跟在爸爸妈妈屁股后面去教堂长大的。我死活也不信。我认识的他不仅不去教堂,而且对上帝特别不尊重,总拿上帝乱开玩笑。  

然后满不在乎地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他说,真的,我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周一定要去教堂,否则活不下去(他的话,你听了就是)。作为长子,他说他把一生的西装在少年期之前就全部穿过了。每个星期天早上梳洗打扮,乾乾净净利利索索地去教堂……  

我一直追问盖瑞,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他的信仰。他这样回答:我只是没有继承我父母的信仰,年幼的时候我是被赶鸭子赶过去的。正像你们不能有信仰一样,我也是没有选择地---去我妈妈去的地方。一个教会就像一个小岛,它把人们圈在里面,有一定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其实,有人合适在里面,有些人则不合适。到了一定的年龄,我发现自己不合适,就逃跑了。  

“你逃跑的时候,说不定正是青少年反叛的时候。而且的而且,是美国六、七十年代反叛的时候,据说现在美国人民纷纷回归教堂,你没反省反省自己?”  

盖瑞很认真地说:想了又想,还是觉得我母亲的Baptist不适合我。信仰也是双向的选择。世界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宗教,就因为人们有不同的信仰需求。  这是很新鲜的想法。  

这下子复杂了。如果教堂和信仰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怎么来引导孩子?而我们这些多数无宗教信仰的父母在这样的双向选择上究竟能做些什么……

  红墙论坛讨论:

  谐和:三年前我在梵帝岗教堂参观达。芬奇,拉裴尔的作品,导游是一意大利小夥子,25岁。他告诉我,他这一代意大利人,除了结婚丧葬去教堂外,很大部分人已经不去教堂,也不信教了。真正的自由思想已经代替了基督教里僵化的说教。   

我就是这么教育我儿子的,我庆幸,他在我们的影响下,不信任何教,更喜爱看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书籍,这会让他成为一个心胸开阔,与所有的人友善和睦相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事实上,我观察他平时和班上宗教不同种族不同的孩子都相处很自如,没有偏见。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这样。这对他将来的健康成长很有益。  

现在的世界,宗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信仰问题,在世界上战争屠杀不公的地方,往往是宗教争纷激烈之地,人们信不同的神,不能容忍别人顶礼膜拜和自己不相同的神,这种东西,是人类的愚蠢和悲哀。  

中国人没有很强烈的宗教情结,这是中国人的幸运,也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与其它人民友善相处的根本,中国人发达的根本,中国人有福了。  

不要让您的孩子失去这个宝贵的素质,让宗教迷惑了他美好的人生。

  Mira:大多数人甚至想都不会想,上帝也许真正存在,他们自然对上帝不怎么热衷。还有一些人,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属于这个或那个信仰,并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对上帝存在的信仰。他们的信仰程度刚好足以使他们遵循一定的仪式教规或信条;这种信仰很少拥有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总体生活态度的活力。还有一些具有哲学头脑的人,要么因为独立的思辨,要么因为他人的断言而倾向于相信上帝存在。对于他们,上帝充其量是一种假设或理性概念。这种半心半意的信仰本身,永远不足以刺激一个人去认真地寻找上帝。这种人不是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上帝,上帝不是他们强烈渴望或追求的对象。

  小东:选择信仰,其实是选择活法,或者说生活方式。是个一整套地东东。信仰不过是这套东西地总纲。物以类聚,个人要选择(即便不主动选择,也是被动选择)活法,群体也要看那个个体是否害群之马,所以才有教堂和信仰的这个双向的选择过程。  

俺作为父母,对子女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有两种帮助,一是不可避免有一种愿意他养成地活法。但是,俺也知道这种活法并非唯一,而且也并非唯一“正确”,甚至可能缺陷多多,希望随着子女年龄增大能让他们意识到其他活法地存在和历史,不同地人民在其他活法各有其乐,也各有其苦,每种活法中都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其实中谷古训中行万里路地教育方式俺感觉主要还不在游山玩水,而是长生活阅历,包括了解人生地不同活法)。正如俺这种活法也有其苦,其乐,帮助他意识到他需要选择自己生命地意义,自己地活法,而且每次选择都可能不是最后选择,也可能是最后选择。:) 用句用烂地话,他自己生命道路得自己走。  

因此判断标准不是对或者错(活法没有对错),也不是有用或没用(生命意义本来奏不是功利地),关键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或叫信不信。  

而且娃地思想也会变,有些会从一而终,有些会打摆子,其实都无所谓,从无神论者角度看,生命吗,咋浪费不是浪费,关键要是你愿意地浪费,但那还是浪费不是。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4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