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中国    
女邮政局长非法吸储12.68亿 一度被视为提拔骨干
中国经济周刊 |2008-04-20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在法庭上,公诉人认为,何丽琼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采用挂失密码、无折取款、冒充储户取款等手段“侵吞”澜石邮政支局专用账户内的储蓄资金,应当定性为贪污公款。

而广东金腾律师事务所律师、何丽琼第二辩护人杨辉在法庭上则表示,何丽琼虽然动用了专用账户内的资金,但此后又存在把新资金注入该账户填补此前动用资金的情况,应该属于挪用公款而不属于“侵吞”。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最高量刑是无期徒刑,罪不致死。在庭审中,控辩双方对此就“专用账户”内的具体操作情况进行了辩论。

那么,何丽琼等人是如何在这个专用的“113账户”里进行资金流转,实现非法吸存后套现的呢?

神秘的“113账户”和“中间账户”

据佛山市检察院认定,何丽琼案涉及储户200多户。为证明何丽琼的确存在非法吸存的事实,公诉人收集的证人证言就达150余份。

其中,佛山市禅城区澜石镇黎冲村村委会是此次受到非法吸存案牵涉金额最大的一家。据媒体此前报道,该村村干部将村集体公款约7000万元存入澜石邮政支局。在2001年之前,该村在该局共设有37个账户,后来又改成了黎涌老人协会、黎涌洪强物业公司、黎涌委等4个账户。

而据公诉人在法庭上称,在该村委会在邮政局总存款的2.5亿元中,非法吸存的就达到了6400万元。据记者了解,何丽琼案较大的受害人还包括锦月房地产公司、蒙娜丽莎洁具厂、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

据记者了解,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个人和机构到何丽琼那里存款,主要是何丽琼为储户开出了月息4‰至12‰高额利息为诱饵,并且许诺给介绍人奖金,额度为吸存资金的2‰到3‰的利差。

而当时某些基层邮政储蓄管理上的漏洞,似乎也成为了何丽琼非法吸存的“得力助手”。佛山邮政系统一位内部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时邮政系统基层储蓄网点的管理很薄弱,内控自律机制缺乏,致使何丽琼有了可乘之机。”

《起诉意见书》称,何丽琼等人利用长期在澜石邮政支局从事吸存资金的业务工作,认识了一批储蓄大客户,同时也熟悉邮政储蓄内部的运作和金融监管上的漏洞。

《起诉意见书》还透露,何丽琼与同案犯罪嫌疑人陈绮丽商定以澜石邮政支局的名义对外高息吸存资金,先存入澜石邮政支局在农业银行福宁支行账户上 (账号为438301040000113、438301040000998,统称“113账户”),然后利用邮政储蓄监管不严的漏洞,由陈绮丽违规使用 “无折取款”、“双挂”(私自挂失储户存折、密码)的方法,冒充客户提款,将高息吸存的资金从“113账户”转到自己在农行、工行、兴业银行的账户,供何丽琼使用,投资获利后,两人共同享用。

但2004年5月后,邮政储蓄系统升级,并加强了对储蓄业务的监管,取消了公款私存,且加强了对取款的监管,采用了权限逐级审批制度,这给“113账户”吸存资金转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因此,何丽琼等人一方面继续通过收买部分工作人员套取空白邮政储蓄存折,交由第二被告人陈绮丽自行打印存取款记录后给客户;另一方面由工作人员在客户面前进行虚假的存取款操作,从而使客户误以为资金已存入邮政储蓄系统,但事实上是将客户资金转入二人开设的另一些“高明佳达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等 “中间账户”。

一位金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何丽琼的手法在内行人看来并不高明,如果邮政系统在制度上稍加健全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邮政系统加强金融监管使得‘113账户’失效,但没有从本质上阻止何丽琼使用‘中间账号’套现,漏洞依然存在。”

公安机关出具的《起诉意见书》也明确指出,正是由于邮政系统监管不力,才使得何丽琼等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频频得手而未被发现,造成了巨大损失。 

何丽琼案警示邮政金融风险

《起诉意见书》在分析何丽琼案成因时指出,由于当时邮政储蓄业务对大额资金的进出缺乏层级报告审批制度,网点负责人权力过大,且缺乏实时监控录像系统,无法实时监控前台人员的操作。让何丽琼等人采取“无折取款”、“双挂”的方法得逞,使得邮政储蓄系统的记录与账单一致,与储户自己提款无异。在储户不来投诉的情况下,邮政储蓄局根本无法发现问题。

不少当地人在当时更是把邮政储蓄监督问题概括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何丽琼案至今依然是邮政系统内的敏感话题,且何丽琼等人给广东省邮政系统究竟造成了多大程度的损失,至今不详。

业内人士表示,自1986年到2003年的十几年间,邮政储蓄业务一直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由于邮政系统具有遍布全国的庞大网点,央行可以将其作为货币调控的工具,即当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候,通过回笼货币紧缩流动性。特别是在2000年后,央行对来自邮储的存款开出的年利率一度高达4.6%,远高于普通商业银行。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