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国际    
“最后一次握手”――解读布什与普京卸任前的会面
环球杂志 |2008-04-23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布什与普京这次的三天会晤,主旨是在两人即将卸任之前,探讨如何打破美俄之间的外交僵局,缓和双边关系,避免“新冷战”的发生;同时,巩固各自的政治遗产,并为双方继任者上台后的美俄关系奠定基调。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4月5日,两位即将离任的大国领导人在夕阳中散步

俄美关系“路线图”没有实质突破

俄美领导人在会谈后发表了《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宣言》,内容主要包括美国在波兰、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核裁军谈判以及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

宣言说,俄美互相将对方视为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终结,双方愿意摈弃“冷战”思维,将俄美关系从战略竞争转变为战略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双方将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对话,寻求解决办法。该宣言被认为是今后一个时期改善俄美关系的路线图,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俄美近来的紧张关系,可看作此次会谈的最大成果。

然而,双方在实质问题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在反导问题上,美国仍坚持在波、捷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被邀请加入北约。虽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计划受挫,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北约东扩问题,只是由于西欧领导人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顾虑与俄罗斯的关系,阻挡了乌、格加入北约的进程。

“合作-斗争”的循环轨迹

布什与普京的“最后一次握手”,反映了俄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今16年间,俄美关系经历了合作-斗争的循环发展过程。

俄罗斯独立初期,美国将其视为“冷战”的失败者,自认为负有继续改造俄罗斯、使之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历史使命。叶利钦当政的俄罗斯也确立了融入西方世界的目标,实行了全面倒向西方的外交政策,希冀借助美国的支持改造俄罗斯,融入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

那几年,俄美关系从“友谊和伙伴关系”升格为“民主和伙伴关系”,后又发展为“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国等西方七国通过对俄援助计划使核裁军取得进展,双方还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美俄关系出现了短暂的“蜜月”期。

然而从1994年初开始,美国开始对俄实行挤压政策,推动北约东扩,推行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叶利钦也调整了对外战略,推行“全方位伙伴关系战略”。由此,俄罗斯的“全面倒向西方”变成了“东西方并重”政策。而1997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1999年3月北约轰炸南联盟、美猛烈攻击俄罗斯的车臣政策,则加速了美俄“蜜月”的结束,争斗开始。

这是第一个合作-斗争过程。

2000年普京执政之初,采取了务实与妥协的对美政策。9・11事件后,普京积极配合美国的国际反恐行动,向美提供情报、空中走廊和战略后方。俄罗斯还撤消了设在古巴的电子情报设施和越南金兰湾的军事基地,也对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给予了事实上的默认。作为回报,美国对俄提供了巨额援助,建立了北约-俄罗斯合作机制。2002年5 月,布什访俄,美俄签署了裁减核弹头的《莫斯科条约》,媒体评论美俄关系进入了“冷战”后的第二次“蜜月”。

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底以来,美俄在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伊朗核危机、俄叙军事合作、尤科斯事件、别斯兰事件、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科索沃独立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相互指责。

俄罗斯感到对美妥协并未换来善报,美反而对俄步步紧逼。因此,针对北约持续东扩和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开始做出强烈反应。

2007年2月10日,普京借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之机,对美国外交进行了严厉批评。当年7月14日,普京签署命令,决定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及其相关国际协议。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4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  
“最后一次握手”――解读布什与普京卸任前的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