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观点    
文学是个体的悲喜剧:专访旅美华裔作家裘小龙
亚洲周刊 |2008-12-28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这是华裔作家裘小龙笔下的探长陈超,他的出场,距上一位陈姓探长谢幕已过了近七十年,当年陈查理(Charlie Chan)的形象经美国作家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手,成了很长一段时期美国人心中「最熟悉的中国人」之一。但这个西方人刻画的角色缺乏男子气概,就像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所说,是对东方人,尤其是东方男性行为的非性化(desexualized)表达,「就是要尽量做到感情上不动人,即emotionally impactless,这样才可以表达你是东方人、中国人」。

西方长期以来对东方人(尤其是中国男性)的这种刻板印象,如今经裘小龙之手似乎慢慢转变。写作前就已熟悉东方主义理论的裘小龙,「写作的时候刻意避开了这种形象」。「身在国外,总会对有些问题特别敏感。」裘小龙说�s「我也不希望他们面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女的是小脚,男的是长辫子。」

出版裘小龙第一本侦探小说《红英之死》的美国SOHO出版社,当时确实有过这样的疑虑,有一部分西方人「下意识里他是正统,你是异端,总是要矮化你才能显示他的正统」。可小说推出后,好评如潮。无论是怎样的角色,最能令锺爱推理小说的读者感到刺激和兴奋的,必定是能发现一些超乎寻常的东西,来真正丰富阅读体验的创作。二零零一年,《红英之死》为裘小龙赢得了安东尼小说奖,这个为纪念「文艺复兴人」安东尼・鲍查设立的推理小说最高荣誉,由读者票选年度最佳推理作品,裘小龙是首个问鼎该奖的华人。

《红英之死》能够得奖,是全球读者对陈超这个新中国探长形象最好的认同。《芝加哥论坛报》认为裘小龙让西方读者「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到了更商业、更现代的中国」。现在该系列已出六版,全球销量达一百万册左右,结果看来,「他们也接受了,好像也没人提出异议」,裘小龙笑著说,毕竟现在中国情况不同了,他们可能心里不大乐意,但至少没说出来。

当各类奖项接踵而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开始接受、喜欢这位华裔作家和他笔下探长的形象,裘小龙依然说�s「这其实蛮难的。」最常遇到的便是语法问题�s「我书的编辑总告诉我,你的语法看上去太正确了,得改,故意的错一点。」因为没有美国人说话语法那麽正确的,裘小龙笑道。在陈探长系列第四本《红旗袍》中,裘小龙碰到了另一个难题,书中涉及很多旗袍款式的名字,不知道怎麽形容,只能找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当救兵。「虽然我的词汇可能比很多美国人都多,但这时候就派不上用场。」语言是一堵无形的��,而母语的优势,与生俱来。

访谈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问他,会不会觉得自己在海外,有种「没根」的感觉?虽然海外作家成为一个群体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这个群体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是少数的、孤独的。裘小龙想了想说�s「也许写东西对我,也是保持根的一种方式。」这些年,裘小龙有空就会回国走走,国内变化太快,虽然没有生活在其中,保持些距离观察,似乎更客观且真实。「但其实我挺想国内的朋友还是像以前那样看我的,可是没办法,他们已经习惯把我标�`成美国人,回不去了。」

「但您每每提到女儿,可是很自然地说她是典型的美国人?」我不禁好奇这父女俩的身份。「是哦,」裘小龙想了想:「她是美国人!」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