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从加里宁格勒起飞的苏-27型战斗机坠毁在了北约最前线的立陶宛。这个可以与当年美国U-2型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相提并论的事件,在军火新闻猛料不断日子里只能成为了配料。
如果俄罗斯真将苏-30型多用途战斗机卖给了中国,苏-27型战斗机也将成为配角。但苏-27也不是吃素的,虽然非法越境证据确凿,俄老大却是心中理亏面子上还要占便宜。不仅没有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道歉,俄空军司令还评论说,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北约防空系统反应迟缓的弱点,“俄国战机在立陶宛领空飞行了20多分钟,这期间竟然没有任何拦截飞机起飞。” 俄国人当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个为本国军火做活广告的机会。人们甚至可以怀疑这是普京和施罗德哥俩导演的双簧:按照北约的防务章程,立陶宛的领空由各成员国空军轮流负责巡逻警戒:出事那天轮到德国空军执勤。而第一个从苏联大家庭中分离出来的立陶宛,本来就是美国打入老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一个楔子,德国欲拔之而后快的心情和俄国没有什么区别。 俄国潜艇沉了,海军司令下课;飞机掉了,空军司令却踌躇满志。前者给普京丢了脸,后者却大长国家志气。除了石油,现在能让俄罗斯民族感到自豪只有它的军事实力和军火工业。 但黩武并不一定穷兵,去年一年军火出口就给俄国带来了5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而俄国当年的军费开支只有180亿美元,其中用于武器装备的约1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一半的开支都收了回来。除了以色列,还没有谁做到这个投入产出比。去年美国出口了186亿美元的军火,却只占了其4600多亿美元总军费开支的4%。 更大的收益是无法用投入产出比评估的。苏-30暂且尚未有真枪实弹上场的机会,而这次传说中的中俄军火交易的第一配角伊尔- 76,却早已威名远扬:1999年科索沃维和行动中,俄罗斯出动6架伊尔-76型运输机空降伞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赢得了同北约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而在去年援救东南亚海啸的“全球和平竞赛”中,这帜苄��?000公里,载重40吨的巨无霸成为了最大的明星,距离灾区最远的俄罗斯在灾难发生仅仅30几个小时后就将第一批救灾物资运到了灾区,再次拔得头筹。多年来偏重于陆上军力的中国,如能配置这些空中利器,无异于如龙添翼。 新的伊尔-76和苏-30还未飞到中国,美国布署在大西洋的5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就已调拨到了太平洋舰队。美国这种每艘造价20亿美元的“水下第一猛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配置比变为5:13。加上一艘航母的即将东调,美利坚立国以来在太平洋的军力配置将第一次超过大西洋。显然,俄罗斯输出了它最精锐的武器,也减轻了自身的压力。而它以美日为主要假想敌的太平洋舰队,同样成为军力提升最快的战略部队。 如果几十天后,刚刚曝出“对中国作战计划”猛料的日本实现了对“和平宪法”的修改,远东无疑将出现一个更大的军备“增长极”。但另一个“增长点”台湾却因为军购案的再次被封杀出现了“增长极限”的迹象。事实再次批驳了大陆军购将导致海峡两岸军备竞赛的形而上思维。在中美逐渐实现战略谅解和中国大陆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大势所趋下,不战而屈人将是阐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最佳的方法论。 有史以来邀请了最多国外代表观摩的“北剑”军事演习,至少在客观上也达到了不战而屈人的目的。欧洲国家的军火商们感受到了另一种“中国威胁论”:中国自身军事研发技术的提高,留给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正在急剧萎缩。 最着急的莫过于法国,眼看着俄国出口苏-30的计划渐渐接近实现,中国购买200架法国“阵风”战机的新闻却渐渐沦为了传言,更眼瞅着中国的J-12型战机渐渐成型,综合性越来越接近“阵风”,美国却仍卡着不让卖。底气不足的法国无法屈人,只能玩曲线:比如把热成像夜视技术解释为“非杀伤性武器系统”转让,把“FELIN”的未来战士系统当反恐技术卖――这符合美国提倡的“主旋律”。 曲线的弧度还可以画得更大些:在欧洲帮助中巴联合研制出性能可以与F-16相媲美,但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的FC-1型“枭龙”战斗机后,法国已经在考虑把一些尖端武器的生产转移到某些非欧盟国家合作生产,既降低成本更可以绕开美国的禁运壁垒。而这种将事关国家安全的军工业搬到国外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这次俄国把向中国出口的伊尔-76型运输机放在乌兹别克生产,就已经在这条路上先走了一步。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以商业价值为第一取向的军工业无法永远成为特例。也只有当全球的经济文化都实现理想主义的一体化后,这个最具特殊性的行业才能最终失去其价值和必要。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