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中国    
马政府就任近一年来,以两岸交流为主轴的施政渐获成果
中国时报 |2009-04-28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三次江陈会顺利落幕,两岸签署包括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等三项协议,以及开放陆资来台的一项共识。根据本报最新民调显示,有五成三的民众赞成陆资来台,而马英九总统的施政满意度微幅上扬到四成五,至于民众对马政府的两岸政策满意度则达到四成九。显示马政府就任近一年来,以两岸交流为主轴的施政渐获成果,也得到民意的认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次江陈会是否符合对等协商、是否伤害台湾主权,民众看法相当纷歧,认为无损主权者有三成五,认为损及主权者也有三成五,没意见的也达到三成左右。对比二次江陈会,认为损及主权者比例上升,认为未损及主权者比例却下降,这个民调数字,某种程度可说明,为什麽在野党始终可以负面批评马政府的任何两岸政策作为,因为不必提出什麽实际数据或事证,总会有三分之一的民意反对两岸交流。

对马政府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时时自我警惕的民调数字,马政府自就任以来近一年时间,始终无法与在野党领袖有正常对话的窗口,双英为了见不见面、辩不辩论总是隔空喊话,却无实质进展,最需要社会最大共识的两岸政策,因此失去取得在野党的参与,民意依旧陷入蓝绿壁垒之争,对立裂痕无法有效抚平。民主社会本来就有赞成与反对的不同意见,正反两方的民意都要倾听,并从中取得最大的共识,才能在施政的同时,维�M社会的和谐,这一点无论如何执政者要负较大的责任,尽更多心力。

对最大在野党的民进党而言,同样不能枉顾现实,惯性地拥抱三成民意自得自满,耽溺于少数民意的喝采和压力,忽视社会真正多数的声音和需求,否则就永远不可能取得多数中间选民的认可,毕竟重返执政之途不可能仅仅依赖三成民意。

民进党为了呛马,号召民众五一七上街头,可以理解,但是,从救失业到呛马谈判失了主权,就有点莫名其妙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批评力度最大的是:在野要求的延远权「碰都没碰」,江陈会谈判完全失败,蔡英文曾任陆委会主委、行政院副院长,在她任内拒绝任何两岸政策谈判协商的可能,或许因此不理解任何谈判都不是在野党突如其来在谈判出发前抛出一个议题,就非谈不可,遑论非谈成不可。马英九在江陈会行前也曾表达延远权确要争取,但马政府就任不满一年,以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愈来愈上轨道的情况看来,至少在马政府第一任的未来三年多时间中,总会有机会将这个在野党最在乎的议题端上��面,就不知道届时民进党会不会认为这是两岸关系和政策的「重大进展」?

曾任民进党政府经建会主委的台湾智库董事长陈博志持平地评价这次江陈会,他说,只签一个「笼统」的金融合作协议,没签MOU,这是好的,「本来就该规画完善才能签。」根据马政府的规画,MOU大概两个月后就能签成,最重要的,接下来的签署工作将由两岸官方机构直接面对面商谈,而不再透过两会白手套代行,这当然是对等谈判的重大进展。

事实上,一年不到时间中,三次江陈会已经让两岸官员上桌形成「惯例」。以这次会谈签署的三项协议,无一不是两岸主管官员密商敲定文稿后,再由两会人员签署。台北与南京两次江陈会的两岸航空协议和补充协议,除了冠之以「两岸」的文字,其架构和内涵均等同于各国签署双边协定的模式;至于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协议及司法互助协议,唯未到援用「引渡条约」的法律用词,却也套用相关法律规范,且进一步确认了两岸司法调查单位的合作,同是迈出了一大步。

两岸分隔六十年,自廿年前开放交流后,两岸关系有潜礁、有暗流,但潮流趋势不可逆,两岸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彼此封锁、敌意相抗的年代,两岸既已取得「先经济后政治」的共识,搁下政治争议,以民众利益为优先考量,政府责无旁贷,寄望有过八年执政经验的反对党,同样回归台湾优先、民利为重的初衷,正视现实、回应民意。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Pixfutur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