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学区房的激辩在延续,现实中学区房的“天价神话”也在延续。学区房在家长之间不断转手。 据易居中国-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给《新民周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学区房的售价往往高于非学区房10%-15%左右,而这明显的“溢价”不但没有影响到购房者的热情,反而吸引来更多的购房者----他们已将此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 跟着政策转 “学区房”的概念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它的产生与“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紧密相关。 1986 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那时全国大多数老百姓还习惯于单位的福利分房,单位给的房子在哪里,孩子就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很多大工厂就办了学校,让孩子和同事的孩子一起上学,彼此有个照应,家长心里也放心。 那时尚未流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式焦虑。虽然高考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没有多少人会从小学开始未雨绸缪,加上“买房”本身就是稀罕事,“学区房”几乎是闻所未闻。 其实,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早在1980年就已悄然启动。当年6月,中央政府提出,“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正式推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但习惯了30多年住房供给制的中国老百姓对商品房这一新生事物半信半疑,哪怕每平方米100多元的价格也无人问津。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从当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分期分批地推向全国,目标是实现住房商品化,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1998年无疑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那年的3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我们准备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一席话宣告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政策的终结。从此,中国的住房分配走上商品化道路,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崛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谈到,“在《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全国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入学方式,有些地方公办学校采取的是摇号,有些地方采取就近入学。学区房现象不止在上海存在,在全国一线、二线城市都先后出现过,先实行‘就近入学’的地方就先产生学区房现象。” 2003 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公办小学和初中招生“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随之学区房悄然升温。“90年代末上海兴起第一波购房热,不少家长会把商品房周边的教育资源纳入购房考量,许多开发商就已在广告中打出‘距离某某名校仅10分钟步程’这样的招牌。”熊丙奇说,“但那个时候‘比邻名校’并不是购房的必要条件,毕竟靠近名校不代表孩子就能上名校。上海学区房真正兴起是在政策出台以后。”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