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蕾幼年时便是小童星,在大学时如愿选读了广播。四川电视台的主持工作让她一圆素梦,来到美国后,她的特长继续发挥,在洛杉矶18台主持的《茶余饭后》节目创下收视长红,爽朗的笑声也在海洋的彼岸走进千家万户。而现在,她许下心愿,希望带领更多美国观众认识中国。
生来是个小格格 初见卓蕾是在2005年纽约的一场公关活动中,她担任现场主持人,串起台上台下的气氛。微笑牵引出她尤带稚气的眼角,也许是尚怀一颗赤子之心,很难想像她已是媒体资深主持人。而在随后的私下访谈中,她选择从自己的童年聊起。 卓蕾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是满族后裔,太爷爷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宰相。她笑着回忆“小时候遇到父亲的友人,大家还会开玩笑,啊!格格回来了…” 父亲是小提琴家,卓蕾形容自己的身体里流着音乐的血液。5岁不到,父亲便教她拉琴。但少不更事的她,后来还是让父亲失望了。音乐,只有继续停留在她的血液里,成为永远的嗜好。
卓蕾近照 未能追随父亲的步伐,卓蕾的表情略带遗憾。但一谈起母亲,她的语气则顿时开朗起来。母亲是电台的高级录音师,也因此与父亲相识。而幼时的卓蕾,似乎在电台里寻找到极大的满足。 “印象中当时的录音室,我们都叫它鸡窝。为了消除回音,里头堆了许多草。”她回忆。卓蕾认为,自己应该算是小童星出身。因为普通话说的好,从7岁开始,就经常登台朗诵诗歌,也主持儿童广播节目。可以赚几块零花钱,又常在报上看到自己的照片,她因而乐此不疲。 14岁拍了第一部电视剧,15岁演第一部电影,在上大学前,卓蕾演了10余部电视、电影。古装、时装、主角、配角都有。而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在19岁时与王志文合作,那也是中国第一部宽萤幕立体声的电影。谈到这,她有些担心自己似乎泄露了年龄的秘密。 “他演一个记者,跟我谈恋爱。表面上是个好人,我其实是一个坏人,但从头到尾,我也没有杀过一个人。每次出事,就透过高跟鞋、手套等方式暗示是我干的......”她描述这部电影。但究竟片名为何,她害羞地坚持不透露。 回想当时,卓蕾认为自己并没有想过喜欢什么样的角色。“只觉得,哇!今天又要拍戏了…朋友都好羡慕…我的照片又上了杂志…”天天都有掌声围绕,就像是被捧着长大,卓蕾形容自己当时有点飘飘然。 13岁时,电视剧红楼梦挑卓蕾演薛宝钗。但是父母担心一拍要4年,会耽误学业,所以没同意。她解释“幸亏当时有父母管着我,今天我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她认为,在复杂的媒体圈子里,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这也是自己除了事业外的追求。 挑战产生信心 大学时如愿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按她的解释,自小就喜欢用声音表演,所以广播自然成了她的第一志愿。 个性喜欢挑战,卓蕾记得大学时,有一个全北京市的诗歌朗诵比赛,许多艺术院校都有代表参加,而当时自己只是一个一年级的新生,但结果她不但参加了,而且是全校唯一进入决赛的人选,最后得到第二名。后来学校有好一阵子,每天到了吃午饭时,都播放她得奖的录音。回想至此,她有些见见。
图:卓蕾在2004年皈依星云大师,大师亲自为她取名“定慧”。 “当时我只是个穷孩子,一个人坐火车到北京念大学。但我相信挑战可以建立自信心。这类的事情,给了我很大鼓励,让我继续走下去。”她说。 挑战不请自来,卓蕾回忆,大学四年级时,政府想制作一个介绍中国民族戏曲的电视节目,决定到各院校招一个主持人。虽然名单中包含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军人艺术学院等,但就是不去广播学院。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广播学院训练出的人太死板,没办法主持生动的节目。 而在其它学校一轮轮地淘汰后,有一天老师说电视台来召人。结果大夥就一个一个地站在一棵大树下,咕噜咕噜地对着摄影机,假装自己在主持节目。最后,电视台选择了卓蕾。 “我觉得不要说自己没有机会,而应该自己把握机会。”她对此注解。 自幼便与媒体接触,卓蕾认为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但进了学校之后才发现受用无穷。加上广播学院4年严格的播音训练,以及如音乐、艺术、舞蹈等人文课程,更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事隔多年,她嘲解自己“当时我是字正腔圆,很严肃的一个人。但现在很可惜,通通都还给老师了!” 虽然大学时在中央台实习,上镜头、做采访,一样不缺,而且很多人都希望她留下来。但卓蕾觉得回到地方台,自己比较有发挥。她认为,留在中央台,分配路线后,就被定型了,但自己还需要更多的积累。 “我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她强调。 事实证明,当初她的选择是对的。四川台从很早就开始尝试各种型态的节目,而因为人少,从采访新闻、主播到综艺节目、儿童节目,她都经历过。此外,还有机会主持许多大型演唱会。 “刘德华、谭咏麟、锺镇涛…”她如数家珍。而从主持活动,她也积累了许多舞台经验。谈到自己的心得,她说“其实越是大牌的人,越没有架子。比如刘德华,与主持人配合时,会十分用心地听你说,什么时候该他上台、该讲话,听你说过一遍,绝不会出错,值得学习。” 艺术藏在血液里 “也许在我的遗传里,就有一些不错的基因,偏爱艺术方面的事物…在别人的眼中,我大概是心好、人好、脑子也还不算笨…”卓蕾形容自己。 她猜想,也许正好是小提琴拉不出来,所以自己才会这么热爱艺术。对于画画,她认为与表演及主持一样,都是艺术的实践。而虽然自己的工作是说话,但许多时候,有一些感觉及想法,用言语无法表达时,她会选择画画。 谈到学画的过程,她相信自己与许多人一样,从4、5岁开始,自己就喜欢描东西。记得母亲告诉她,小时后带她去看病,排队的时候,可以把一张纸的正、反面都画得满满的。
2005年10月,卓蕾在华府接受布什总统接见。 因为父亲为歌舞团拉琴,小时候住在大院里,有很多美工师傅。所以卓蕾也常去看他们画画。没有正式拜师,也没受过任何正规训练。素描、国画,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她最喜欢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的风格。而当时涂涂抹抹出来的,她觉得倒蛮有现在自己画的印象派的感觉。 自认不是学院派出身,也不是画家。卓蕾可以从心态上放轻松,从线条、结构到色彩,自由地创作。而对于自己的画,她感觉用色大胆应该是一项特色。在多数画作中,主题都有情、爱等元素。大红、大蓝、大绿,她没有特别的颜色偏好,但想表达爱情与美好的生活。此外,她相信画画跟一个人当时的心态有关系,而这段时间,她就是想表达鲜艳的色彩,及印象的感觉。 “像我画拉小提琴的女人,穿个紫色的大裙子。还有沙滩上的女人,蓝色的天,红色的沙滩,绿色的裙子…”她对多维记者描述。她认为,自己不喜欢画生命的阴暗面。就像在工作上,总是想把最快乐的感觉带给观众。 “其实画画就是表达我想说的话。”卓蕾现在想追求的,也是生活和友情。画作中灿烂但有点模糊的感觉,是否反映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我现在还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可能的另一半。但自己无法预料,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只是等待一个人的出现。”她说。 海外重新开始 在四川台4年期间,卓蕾形容自己一帆风顺。主持黄金时段的新闻及综艺节目,加上出国采访,似乎已经到了顶端。1994年,她选择放弃自己事业的颠峰,移民来美。当时正好电视台制作一个介绍美国风光的节目,叫《卓蕾美国行》。一个月的时间,她游历了旧金山、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对于美国的漂亮、乾净与先进十分向往,于是决定不如放下一切。由于过去在中国曾经获得许多主持奖项,她自豪地回忆,申请杰出人士绿卡时,8天就核准了。 刚到美国,卓蕾不确定自己将来要做哪一行,也根本没想到做回老本行。由于英文程度不理想,所以她先进了语言学校读英文。然而,正在读书时,洛杉矶18号电视台正好需要一个女主持人,电视台知道她过去在中国的成绩,告诉她有一个节目叫《茶余饭后》,问她想不想试一试。在通过面试后,卓蕾走回本行。但她没想到,原本只是一个短期的兼职工作,后来又兼任节目副制作人,然后是制作人,结果一直就做到现在。 她介绍,洛杉矶18号电视台是美国最大的多语种电视台,共有有10余种语言的节目。而基于市场,亚裔节目以华语为主。在过去9年,由于自己的节目透过国际频道I-Channel对全美播送,覆盖面及收视率都很高。在2000年的美国收视率调查报告中,进入南加州最佳节目排行榜。此外,卓蕾也负责制作、主持电视台每年的好莱坞游行、中秋节园游会等大型活动,以及特别节目。可说得到电视台的全权信任。 但在一开始,与多数人相同,卓蕾也曾感到不适应。尤其是工作上,因为接触的人都是美国人,所以语言是一大挑战。她记得刚上班时,许多工作人员都投以怀疑的眼光,很多人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姑娘,还有人一直以为她是台湾来的。 多维记者很难想像,一个中文现场访谈节目,由美国人执导及拍摄,会是什么场景?她解释,其实大家都很专业、有效率。做为制作人,她要先交代所有的流程细节。而培养出默契后,虽然工作人员听不懂中文,但只要看到她的嘴一动,就知道要进广告了。 比较中国与美国的电视制作环境,她认为,以前4、50个人一组,1个星期做1集节目。但在美国,就是固定的7、8个人,每天做一集节目。在国内,主持人的稿子有人先写好。但在这里,一切要自己包办。而且灯光、录音等各有专业,不像在国内,谁都可以有意见。 10年长青节目 转眼间,卓蕾在洛杉矶的节目已经播出近10年了。她负责的节目,以前叫《茶余饭后》,后来叫《今日洛城》,2006年改名为《卓蕾今日谈》。同时担任制作人及主持人,她解释自己的工作是“从头管到尾”。而为了避免形式上流于老旧,她强调节目一直在变。从选话题、选受访者、到节目的风格、结构,还有细节如片头、音乐如何呈现,需要哪些画面、图片。因应每天不同的话题,她都要考虑。 而谈到节目,她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对于制作名人访谈节目的挑战,卓蕾认为首先要找到名人,还要让他愿意接受访问,这就是一个难题。虽然节目的口碑、收视率很重要,但个人交际的手腕更是关键。此外,因为是舞台前的人,大家可能觉得很风光,但实际上压力很大。从大学实习开始,卓蕾便养成每次做采访,都会提前研究受访者的背景的习惯。藉此,可以与别人做出区隔。 回忆访问李昌钰博士时,大家都知道他是刑事监定专家,尤其在DNA方面。所以当卓蕾请教他何谓去氧核糖核酸时,他立刻就显得很有兴趣。又好比访问某知名日本爵士乐团时,她事先知道乐团过去曾为美国知名歌手的演唱会做开场演出。所以当聊起他们的偶像时,她就提出这个小故事,他们立刻就很愿意谈自己的心里话。卓蕾认为在正式访问前先和受访者闲聊,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现场节目,时常会遇到冷场,必须要适时引导。她相信采访前的研究,可以让自己心理踏实。但临场的表现,除了经验,也许还需要天分。她不否认自己在此小有天分。此外,她分析在访谈进行时,要找出受访者觉得有兴趣的话题。因为即便是一个沈默的受访者,只要话题有趣,他都会愿意谈,有时还会说出不会跟别人谈的事。 记得自己专访魔术师大卫科博菲尔时,过去自己曾看过大卫接受其他主持人访问,说话常常只有是跟不是,而且都是短暂的访谈,感觉上他是个难应付的人。但由于在访问前自己先做了研究,卓蕾回忆,大卫当天显得十分开心,两人从他16岁开始在纽约大学教魔术,一直聊把中国长城变不见的“幻术”。大卫说像这样的大工程,往往需要2到3年的事前研究,包含与心理学家讨论人的感官知觉,而许多研究的成果,后来也都送给医院协助病患。最后访谈结束时,虽然只是15分钟,但大家都很惊讶“哇…大卫今天说了这么多话!” 然而,10年来令卓蕾印象最深的事,并不是名人访谈,而是911事件发生时,参与连续两天的现场播报。回想当时,她在加州时间约早上7点,收到公司通知说纽约出事了,还弄不清处怎么回事,她匆忙赶到公司。随后,电视台配合CNN及NBC的直播画面,以中文、韩文、越南话及广东话轮流报导最新状况,并决定由她承担多数的中文播报工作。一天10个小时的连续报导,她便占了5个小时,等于每隔15分钟就要上台播报15分钟。 “连看资料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时间补妆。事后看片子时,才发现自己脸上的妆一块一块的,嘴也乾了…我带着耳机,导播放带子,然后现场用中文转述。此外,下来休息的短短15分钟内,还必须联络专家的访谈,就这样连续播报了两天…”她描述当时。 而由于事发紧急,许多习惯读稿的主播都一时无法适应,考验的是主播的真功夫。谈到这,她也想感谢当时在中文平台更新速度最快的多维新闻网,在当时提供她很多最新讯息。 事后,这个节目入围洛杉矶地区艾美奖。虽然最后没有得奖,但这已经是当地华语电视第一次有机会入围,而且也是她第一次参与如此重大事件的现场报导,因此卓蕾觉得意义特别重大。 情愿留在海里 卓蕾相信,作媒体这一行,如果想要持久,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一个谈话节目在美国能做10年,她认为与此有关。为了吸取新知,卓蕾在2000年再度回到学校,选择UCLA学习影视制片。她回想当时每天白天工作,晚上还要读书,下课回家往往都已是深夜。许多人觉得她傻,认为日子过的好好的,干嘛这么辛苦? 但学校提供许多专为制作人进修的课程,她觉得十分受用。除了技术层面的知识,也让自己有许多机会思考,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记得上制片课时,教授曾说“你们都是制片人,又来学制片,你们觉得作一个制片人,什么是最重要的?”结果许多人说了很多技术、成本的事情。但教授说,错了!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3个大字:关系、关系、关系! 卓蕾觉得这件事发人深省。她也相信,有关系、有本事、有机会,就会成功。 压力带来进步。卓蕾打趣地说“回到学校后,看到有太多即将毕业的人,能力比我强,比我漂亮、聪明,所以更给了自己学习的动力。” 阅读是卓蕾平日最大的乐趣。她喜欢大量地读各种题材,而且因为是兴趣,所以不觉得累。就像画画一样,每次站着画一幅画,往往就是5、6个钟头。画时不累,但画完才发现自己腰酸背痛。 除了阅读,卓蕾相信自己有很多的学习是来自节目的受访者。从科学、医药、政治,到电影像张艺谋、李安、关锦鹏,或是音乐,像马友友、郎朗等。而谈到郎朗,她回忆在4年前一次的访谈后,两人便成为好友,经常互通电话。卓蕾记得郎朗打电话告诉她,自己在俄国录唱片时,因为弹琴用力过度而受伤。他说“我告诉你,今天我录音,结果一片鲜血洒在黑白的琴键上…”此外,2004年5月,郎朗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要发表演讲的前一天,还打电话请她建议该说些什么。 因为可以接触到别人接触不到的人,她觉得很有成就感。但除此之外,最大的收获可说是学习。而这种收获,她相信也是观众的收获。访谈过这么多名人,她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谦虚,越是努力工作。比如郎朗和马友友,每天都工作15个小时以上。这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启示。她认为“可以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世界上最杰出的华人,好像让我的生命价值增长了2、3倍,可说死而无憾了。” 家中信仰佛教,卓蕾在2004年皈依星云法师,大师也亲自为她取了法号“定慧”。她表示平日常有机会与大师见面,在私底下,大师并不会说些教条、戒律,而是很亲切地关心她生活如何,有没有不开心等等。此外,大师也常告诉她要把心放空,才能包容。 3年多前,由于遇到一个好老师,卓蕾决定重拾画笔。2005年10月,她在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她回忆原本是好玩,但因为觉得自己画的不成熟,中途还一度想放弃。后来她询问师父星云法师,师父告诉她“你看我的字写得这么丑,都办了书法展。你为什么不敢做你喜欢的事呢?”结果事后她没想到,有人说这是洛杉矶近10年来,最成功的一次画展。 “有买主担心自己喜欢的画被别人买走,展览还没结束就先把画运走了。”她回忆。而大家的肯定,对她而言,是鼓励也是鞭策。 “我也是常人,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放下了虚荣心,我用我的心在做事,而不是担心别人会如何看我。失败与成功,都只是一次尝试。”她归纳心得。 对于演戏,卓蕾似乎仍念念不忘。除了幕后的工作,她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拍电影,回到幕前演戏。现在,她只是等待合适的机会。至于何谓合适?她认为能演出自我个性的角色,不论正剧、悲剧、爱情片、文艺片都好。 谈到未来,卓蕾解释目前18号电视台与CNN将有一项合作,可以利用CNN在世界各地的摄影棚,透过卫星,与北京、香港、台北等地连线访问。这将有助于拓展华人视野。 旅居美国多年,卓蕾发现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日增,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的一股热潮也已俨然成形。但不可讳言,许多民众对中国还是抱有成见。所以在未来,她也想扮演美国与中国,甚至亚洲之间文化艺术大使的角色。 访谈之中,多维记者对于卓蕾的充满活力印象深刻,因此有些好奇。她用最近回中国的体验,打了个比方,“在美国奋斗像是爬山,你累了可以在旁边休息一下。但在中国,大家像是在海里游泳,你一停下来,就会淹死了。”看来,她还是喜欢待在海里。 。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