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在执法人员的监督下,重庆一长排“7字头”公交车正在办理收编手续。
11月3日下午,谢才萍及其团伙在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后,等候在法院外的受害者家属们失声痛苦。 黎强被捕的消息一传来,陈勇陷入了震惊和不解,协会里的一位民营老板在听到消息后,更是当场号啕大哭。 作为重庆市巴南区工商联的副会长,陈勇言及这位老领导,有些谨慎,“我不清楚他企业内部的事,但在工商联的两年时间里,他的确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争取到了很多话语权。” 位于巴南区鱼轻路上的渝强公司总部照常运营,由于黎家在此次“打黑”中几乎被全部抓尽,公司暂由渝强旗下宏达公司的叶张平经理接手。重庆市公安局的专案组每日到渝强公司三楼办公,并禁止包括渝强员工在内的任何人入内。 51岁的黎强落马之后,重庆的民营运输企业陷入集体沉默。此前在政府取消7字头民营公交车时纷纷向媒体诉苦的老板们现在一律噤声。重庆江南公交公司总经理王成跃在电话里告诉《南都周刊》的记者:“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我们按照政府规定已经退出主城区公交行列,不再谈这方面问题。” 与民营公交公司失声相同步的是,国有的公交集团多条线路以低档车换高档车的形式悄然涨价,很多原价1元的公交车,起步价调整为1.5元,到终点站调整为3元到5元,最贵的是重庆大学城到主城区的公交车,起步价高达5元。 4月上旬,重庆市第33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深化主城区公交营运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规定,所有拥有“7字头”公交线路的民营企业必须在2009年5月31日前退出公交市场。 在今年5月接受《中国周刊》电话采访时,黎强表态:“我支持政府的一切决定。”但不出两个月,黎强就因涉黑被抓捕。关于黎强涉黑案的导火索,《新民周刊》在报道中,在陈勇与《南都周刊》记者交谈中,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说法是,“民营公交公司提出的收购要价达到1亿多元,与政府谈判时的态度非常强硬”,这被解读为利益集团对抗政令。 国营公交挑战者 渝强公司一度是重庆民营公交公司的一面旗帜,在国营公交公司十分强势的公交市场,黎强从来不掩饰不满与积怨,而二者的竞争也几乎贯穿在黎强的商海历程中。 实际上,渝强公司经营的7字头公交车仅为6辆,占重庆市所有公交车辆的1.5%,在所有5家企业中排名最末。渝强公司的实际主营范围是在巴南区和大学城,这两块区域渝强公司从1990年代就开始着手经营逐渐做强。 一位巴南民营企业老板认为:“民营公司和公交集团的矛盾由来已久,黎强的‘倒霉’更多源于他的倔强。” 2006年,渝强集团率先在769线路上将儿童免费乘车线从1.2米提升至1.3米,这在重庆市尚属首次。这个举措在当时被黎强解读成“民营公交对国有公交发起挑战”。 而他被指控黑社会的其中一条罪证,恰恰是他“控制客运市场,公然对抗国家对客运行业的正常管理秩序的意图日益明显”。 一个插曲是设想中的共创公司。2005年11月,黎强召集其他几家民营公交公司负责人,提议组建“共创公司”。公司章程中规定:如公司董事因执行公司事务、执行董事会决议的行为被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或拘留,则其他董事每人补助被追究者人民币200万元。这个意在组成民营公交公司同盟的做法最后并没有实行。在庭审中,黎强解释,这么做“完全是学公交公司的”。 梳理重庆公交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民营公交公司从被收编为7字头公交车,到退出主城区,一路命途多舛。 2000年2月起,经过一系列调整,民营公交剩下400辆左右,被编为“7”系列,国有公交则有5000辆左右,拥有336条线路。7字系列公车正式上路后,与重庆公交集团的矛盾空前激化,双方因路线和停车屡发冲突。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