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国际    
首席经济评论员:世界承受不起美中交恶
英国《金融时报》 |2006-04-20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本周,美国总统布什(George W. Bush)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1997年以来首度访美。正如最近一份重要研究报告的作者所述:“美中关系事关重大,不容忽略,而且至关重要,不容误判”*。两国注定要合作,问题是如何最好地合作。

人们无法想象比美中更不“般配”的一对国家了:一个是民主政体,另一个是威权政体;一个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另一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帝国。双方的良好合作不仅需要想象,还要有意志。否则可能导致又一个糟糕的无序时代。世界绝不能让和平交流和繁荣的机会从指尖溜走,重演20世纪上半叶的悲剧。

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需要可由多边机构独自支撑的自愿、持久、守纪的合作,在经济领域尤为如此。这适用于布什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关注的一个问题:汇率与“全球失衡”。汇率政策和保护主义压力之间的恶性互动,是对经济开放的最大威胁。

许多美国国会议员把美国不断扩大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归咎于中国。美国经济在强劲扩张,而保护主义压力得到了抑制。但下一轮经济低迷到来时会发生什么呢?正如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最近也指出的那样,这种经济低迷并非不可能,因为只是美国家庭格外低的储蓄和格外高的借贷,才将美国内需维持在足够抵消美国巨大贸易逆差的水平**。

为什么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多边的呢?答案的第一部分在于经济:全球国际收支在本质上是多边的。即便人们错误地聚焦双边平衡,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赤字也只占其总体赤字的四分之一。在全球背景下,我们发现,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大致相当于石油输出国家和发达经济体(除美国外)2005年盈余总额的六分之一。

答案的第二部分在于政治。如果美中关系被纯粹当成双边关系来看待,那所有争议就变成权力和威望问题了。“赢”就是施加权力,“输”就是失去威望。目前美国比中国更强大。如果美国在双边关系中强加自己的意志----也许通过威胁征收进口关税的方式,就像它1971年打破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汇率体系时所做的那样,那美国就会令别国蒙羞。但今天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与冷战时期日本和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不同。有损两大强国的一系列双边冲突,会毁掉今后几十年世界所依赖的工作关系。

答案的最后一部分是,只有首先对挑战达成共同谅解,才能达成解决方案。汇率政策谈判需要一个睿智诚实的中间人,这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存在的目的。它能提供可信、权威的全球局势分析,把大国间的潜在冲突转变成有关共同利益的讨论。这就是将于本周末在华盛顿春季会议上讨论的IMF改革问题,既不晦涩,也非次要的原因。

在最近一次有意思的讨论中,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指出,“各国都将监督作为建设性妥协的基础时,监督才可能最有效”***。布什政府对国际金融没什么兴趣,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更是不屑一顾。这是错误的。改革后的IMF能有效推进布什政府和我们都需要的讨论。

中国仍是全球国际收支中的关键角色。去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约为1500亿美元。假如石油价格更低的话,盈余会更可观。到今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 (中国大力入市干预的衡量标准之一)很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鉴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和持续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可以毫无风险地承受500亿美元的经常账户赤字,这将使中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发生约2000亿美元的变动。世界需要让谨慎的中国领导层相信,这种变化(其本身需要加快货币升值进程)不仅是“唯一超级大国”的要求,也符合其自身利益。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还将展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领导角色的能力。

单个国家的意志无论多么强大,也无法保证全球秩序。即使没有别的因素,单是中国的崛起也足以确保这一点。多边主义是帮助世界大国合作的一个途径,对各方都有利。但要使这一方式奏效,那么负责监督的机构就必须是可信、合法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务之急是大幅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以及从合格的全球候选人中推选总裁。

全球汇率及宏观经济政策讨论的处理方式,也与美中的全球行为方式这一更大的问题有关。美中关系是无止尽的权力角逐,还是在更为合作的多边框架中保障各自的利益?

制度化的合作可成为新型全球秩序的基础,这是美国领导人在二战期间及战后的真知灼见。在中国崛起之际,这个愿景同样适用。美国在考虑如何改革自己创立的多边机构时,也能帮助决定中国如何看待其自身的新角色。

面向新时代,美国可以重启多边方式,也可以将其埋葬。让它做出明智的选择吧。

*《中国:资产负债表》(China: The Balance Sheet),C・福雷德・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n)等著(《纽约:公共事务》(New York: Public Affair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和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提高美元竞争力的理由》(The Case for a Competitive Dollar),www.nber.org;

***《国际主义精神的衰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Ebbing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6年3月8日,www.imf.org。

作者简介: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是《金融时报》的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和首席经济评论员。他对全球经济有着精辟的深刻分析,获得了国际上各界广泛普遍的承认赞赏。最近,在他荣获 2003 年度“最佳商务记者奖”评奖中,他获得了其中的“十年杰出成就奖 ”等殊荣。沃尔夫先生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然后,他到世界银行任职工作,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资深经济学家。1999年以来,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 “世界经济论坛 ”的特邀评委成员。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Pixfutur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