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言官,每多“雷人”提案。 《明史》记,给事中胡以宁上疏请立法禁食蛤蟆,时人号之为“蛤蟆给事”。明人杨士聪《玉堂荟记》记,崇祯时出朝甚早,百官常迟到,有言官就上疏建议在裁缝队伍中开展整风运动,因为他们缝的扣子不结实,临朝前常脱落,耽搁官员出门。另据近人瞿兑之《�~庐所闻录》,明代还有言官建议在宫中埋伏荆棘、饲养犬只以卫安全。不过此说疑有误,作此“雷人”提案的当是北宋御史宋禧,事见《续资治通鉴》。 与“蛤蟆给事”对仗的,于清代则有“驼煤御史”。清人周寿昌《思益堂日札》记,雍正间,有御史奏称,卖煤人不许横骑驼背,以免摔下来,时人遂称之为“驼煤御史”。也在此朝,御史钱以��刚上任就推出连珠炮的“雷人”提案:一是请天下尼姑还俗,好解决单身汉的性问题;二是民间养女20岁以上还没嫁人的,地方督抚要当活雷锋,帮助解决其个人问题。三是民间常有人因数十文钱斗殴,请有司查明需数十文钱的穷民,发给他们,就不打架了。更离谱的还在嘉庆朝,有御史奏请开牛禁,准回民宰卖。�J琰气得翻白眼,说,我们禁杀的是耕牛,回民杀的是牧牛,根本就没禁过,开什么开?你丫给我滚蛋! 明清言官缘何多出“雷人”提案?周寿昌分析说,当时制度规定,台臣(即言官、察官)若三月无疏奏,有“辱台之罚”,所以言官不得不胡乱找些琐鄙之事凑数,其提案遂多雷人。这道出了部分原因,但没有点中要害。在我看来,明清言官之“雷人”,主要有三个原因:1、八股取士造成官僚普遍缺乏行政管理的专业技术。2、专制政权下言路阻塞犹如肾结石。于明代有廷杖,于清代则为文字狱。3、在前二者作用之下,官僚多缺乏政治担当,自然谈不上什么“言责”,于是文恬武嬉,混天过日。 先说八股取士。清人蔡尔康《纪闻类编》引《人材论》一文,论之较详:“自明之兴,专以制艺取士……聪明才智之士,一生有用之精神,尽消磨于无用八股之中……及至登第入仕之后,今日责以礼乐,明日责以兵刑,忽而外任,忽而内调,是视八股朋友,竟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八股之弊,揭之无遗。 明末清初,李刚主写信给方苞,抨击此现象更为激烈:“自明之末世,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坐大司马堂,批点《左传》;敌兵临城,赋诗进请。其习尚至于将相方面,觉建功奏绩,俱属琐屑,日夜喘息著书,曰:‘此传世之业也’。以致天下鱼烂河决,生民荼毒。”及明亡之后,传说有人以红纸书榜于大明宫门之上,曰:“奉送大明江山一座。八股朋友同具”。说明亡于八股,固然不全面,但浸泡于八股酱缸的官僚,对此确有重要贡献。相传崇祯帝将覆亡前,曾伏案疾书:文臣个个可杀!这沉痛的话语究竟出于崇祯之口,还是后人伪托,并不重要。而文臣无能无用乃至可恶可杀之样貌,则借此言表而出之,淋漓尽致。 明代八股之祸,于清代“薪尽火传”。康熙间虽曾取消八股,改为相对务实的策试,但旧知识分子的反弹极大,没多久仍改回原样。直到1905年取消科举之前,八股机制始终源源不断地为帝国输送一批又一批迂弱之儒。在这些人中间,怎能指望产生“一言兴邦”之杰士呢?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