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文史    
推翻满清的究竟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
文史长廊 |2006-05-05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只不过轰塌了满清这座大厦墙角的几块砖,动摇了它的基础使它整体倾斜,但是光凭这些努力还远远不能使整个房子彻底倒下来。其时两位风云人物,孙中山与袁世凯,究竟是谁最后一声大喝推翻了这座两千年封建统治最后的皇宫呢?我想说一点自己的浅薄理解,聊为引玉之抛。

武昌起义后国内形势混乱,各地投机分子纷纷乘势独立。孙中山此时回国,只不过借此声势再凭个人威望组织一个松散的联合政府,他面临的实际上是一个骑虎难下的局面。首先内部不团结,各派人物鱼龙混杂,纯粹的革命党人既不成熟也未掌握全权,如黎元洪那样的人都可以做一把交椅。其次军事实力较弱,想凭枪杆子北伐不太可能。另外无强有力的外援,各大国都无明确表态支持革命党。在这种情况下,打,无决胜把握;拖,内部很可能变乱,四分五裂被人分而食之;谈,革命与封建,势同水火,绝无短期内解决问题的可能。谈判等于拖延,而拖延吃亏的就是自己。这就好像一个人点燃了一根火柴,他必须在火柴棍长度允许的时间内把要点的东西点燃,否则不仅火会灭还会烫到手。无论如何,这是一锅夹生饭,吃不得,扔不得。

反观袁世凯呢,身为清政府鼎臣,内有政治优势,外掌北洋军队,先占天时。而且控制北方,依中国数千年统一由南到北的大势看,以上压下,占地利。关键是思想较新,基本走的是立宪改良的路子,也算顺应历史潮流,占人和。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当时袁世凯手里的牌都要比孙中山多:进可以振臂一呼响应革命为开国元勋,退可以力保清室扫平乱党为中兴名臣。然而老袁狡猾狡猾的,他走了第三条路,凭着全部优势自己登台上场。说是逼革命党交出胜利果实,其实呢,依我看革命者是七个仙女,目的是来摘果子,袁世凯是孙猴子,正看着果园,两方一商量,结果是踹掉王母,蟠桃宴自己享用。袁有实力有影响有后台,果子当然该是他的,革命党气数未满,让出大总统也是理所当然的。

综上,我以为推翻清王朝乃是孙搭台袁唱戏,其余各门各派帮着打锣鼓家伙,实际起最大作用的还是袁世凯。试想,如果无袁,一者革命党要成事必借助外援,而借援就必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近期已有很多资料披露当时孙中山以某处国土为交换条件寻求某国外援,依当时形势分析可信度颇高)二者无外援则中国必大乱,南北内战既起,南方势弱,支持一阵后必分裂,但星星之火已燃,短期内难以扑灭,说不定又是一场太平天国似的浩劫,那样中国就真的惨了!

总之,我认为孙中山当不成大总统是好事,他绝没有能力与手段解决当时中国各霸一方人心散乱的问题。如果按他的想法搞什么宪政议会的话,只会对内陷入军阀势力间无穷无尽的争斗,对外出让国家利益以求安定和支援,如此,不要说“国父”之名难保,被骂作国贼也说不定呢。好在,袁世凯聪明反被聪明误,贪欲过度,抢着戴上了“窃国大盗”的帽子,虽为推翻清朝的最大功臣但最终竟身败名裂。其后孙中山几经磨难,终于认识到中国的问题难办,于是走上联俄联共的道路,为今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打下基础,不仅晚节得保而且永享盛名。

好一部近代史,正所谓世事变幻福祸相依。参禅者说不立文字真是对的,后人观史恰恰总为教科书文字所迷,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超脱政治,还后来者一份清醒,还历史人物一个真实。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4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