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号 豹一主力战车(Leopard-1) 制造国/厂 德国/Krauss-MaffeiP 使用国 德国、比利时、丹麦、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 车体尺寸(m) 全长7.09(不含炮管) 全宽3.25 全高2.613 战斗重量(ton) 早期型:40.5 后期型:42.5 发动机/马力 MTU MB 838 Ca M500柴油机*1/830 推重比(hp/ton) 早期型:20.75 后期型:19.53 极速(km/hr) 65 续航力(km) 600 乘员 4i5] 武装 主武装:L-7 51倍径 105mm旋膛炮*1v/G- 次武装:7.62mm同轴机枪*1
7.62mm防空机枪*1
四联装烟幕弹发射器*2
豹1A5坦克06-09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德国战车与装甲部队名垂青史,不仅是因为他们革命性地将战车集结成机械化部队加以运用,同时也归功于德国当时著名的虎、豹等优秀战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因为苏联魔爪介入而分成东德与西德。其中,属于西方阵营的西德在重建武力之际,也跟当时全世界各美国盟国一样,大量接收美援装备,包括配备90mm主炮的M-47、M-48等美制主力战车。1957年,西德、法国展开一项合作计划,发展一种战斗重量为30ton、最高时速65km、配备105mm主炮、采用气冷多燃油引擎的主力战车的新型战车来取代这些国家陆军中已显落伍的前述美制战车,而意大利也在1957年加入此一计划。在最初的协议中,德国与法国将各自推出一种设计,经过评比后择一成为德、法、义三国的共同主力战车。在1960年代初期,双方的设计都已定案,西德推出的就是本文介绍的豹一式(Leopard-1),主承包商为克劳.马费(Krauss-Maffei),次承包商为克鲁伯(Krupp),这是德国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自行研发的第一种战车;而法国推出的则是AMX-30。不过此计划随后便遇上双方有所歧见、利益摆不平的情况,终于在1963年宣告破裂,德法各自采用自家的产品。而意大利在采购美制M-60A1之后,转向西德的豹一,意大利也是唯一获得德国授权生产豹一的国家。首辆豹一原型车在1963年推出,并立刻与法国AMX-30的原型车一同在德、法数个场地进行测试。在1965年,豹一正式投入量产并进入西德陆军服役。克劳.马费负责大部分豹一战车以及少数由豹一衍生的几种工兵车型,克鲁伯则生产少数的豹一战车以及大部分由豹一衍生的几种工兵车型。
豹一的设计哲学与AMX-30类似,为了机动力而倾向于牺牲装甲。早期型豹一的战斗重量约40.5ton,高于西德最初预期的30ton,介于早期型M-60(45.9ton)与AMX-30(36ton)之间,此外配备大功率发动机,使其获得当时一流的机动力(不过也由于车重大于预期,因此豹一的机动力与西德陆军最初订下的标准有所差距,不过仍为当时最高水平);防护能力方面,重量较轻的豹一当然无法与英、美、俄战车相比,不过会比36ton的AMX-30好一些;不过豹一的体积比M-48/60小,被击中的机率比较低。由此可见豹一比AMX-30技高一筹,虽然重量稍大,但发动机功率较高,所以还是获得与AMX-30同级的机动能力。总而言之,在1960年代,豹一的综合性能在西方战车中算是相当杰出的。
豹一采用钢质焊接车身以及铸造炮塔,装甲最厚的车头也仅70mm,非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则不超过25mm。炮塔正面有造型狭长的炮盾,炮塔整体避弹造型比龟壳状的M-48战车炮塔好很多,不过炮塔正前方的装甲仅在50至60mm之间,所以抗击力仍然不足;不过西德将豹一的装甲防护视为后续改良重点之一,故日后其防护能力有显著的改善。动力方面,豹一采用一具MTU MB 838 Ca M500柴油机,在每分钟2200转时能输出830匹马力,是当时西方输出功率最大的战车用主机,使得豹一拥有绝佳的机动性,推重比达20.75,最大路速达65km/hr。与发动机搭配的则是ZF公司的4PH250液压机械式变速箱。豹一采用传统的扭力杆悬吊系统,承载轮多达七对,其中第一、二、三、六、七对承载轮装有液压避震器;数量较多而直径较小的路轮可降低车高以及接地压力。如果不加装任何配件,豹一能涉渡2.25m深的水域,如果加装相关配备则能渡过4m的水深。豹一从A2开始,便配备核生化(NBC)防护系统。豹一编制有四名乘员,包括车长、驾驶、炮手与装填手,车长与炮手位于主炮右侧,装填手席则在主炮左侧。驾驶席设有三具潜望镜,中央的一具可换成增像式潜望镜。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