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来大陆任教的台湾学者各有动因,但一个不争的前提基础是,随着全世界对于大陆的倚重与日俱增,大陆的综合优势日渐显露,难免对台湾学者产生“磁吸”现象。文 □ 实习记者 魏瑶 在被台湾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台湾教授西进事件”中,来自岛内的霍德明、程曜、吴京等事件主角,面对来自故乡的各种报道和传闻,反应自然而平静,按部就班地投入所在大陆高校的日常工作中。“北大这边科研环境很好,气氛也浓厚,比台湾环境要好一点。”霍德明表示,全世界对于大陆倚重可以说是与日俱增,这是不能否认的,在大陆作经济学研究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霍德明:引发经济学界“磁吸”现象 点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网站,霍德明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全职教师”一栏中。这位台湾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向记者证实,自己已向台湾政治大学辞职,并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成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专任教授、北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巫和懋、朱家祥、林毅夫一起成为在此中心工作的台湾学者。 祖籍陕西的霍德明生于台北,197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接着前往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深造,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多所知名学府任教。回到台湾后,霍德明的学术影响力逐年增加,如今他与巫和懋、熊秉元、胡春田一起被誉为台湾经济学界的“新四人帮”。 自2005年2月份起,霍德明来北大做访问学者,之后就一直呆在北京。今年年初,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两会解读会上,霍德明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是“逐年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等,都是资金或信贷措施,他开始站在台湾学者的角度提出质疑:“中国有三百万个自然村,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如何做到上面的要求?如何保证行政的效率?如何避免贪污、腐败?”同时就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发表建设性意见:“要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地位。” 一名北大学生听完会后说,原以为台湾学者会应景地对我们的新政策表示赞同,没想到他们开诚布公,既指出问题,也提出解决之道,是很真诚的。 去年霍德明在北大附近添置了住房,举家迁入,如今3个孩子都在北京上学。大孩子原来在美国读高中,为了让他能承袭更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霍德明把孩子拉回了大陆。在霍德明看来,未来50年里,中国的经济环境必将有长足的进展,让孩子早日在华语圈的中心地带扎根是高瞻远瞩的选择。 采访中,当记者问及他是否像部分台湾媒体所说,是被北大“重金挖角”时,霍德明笑着否认:“没有没有,很多都是外面的传言和猜测。北大是按照学校的标准开出的价码,并没有特别重金挖角。包括巫和懋和朱家祥。”霍德明表示,他看中的不仅是北大的招牌,大陆经济起飞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更是让他眼前一亮的研究领域。他坦言现在台湾的国际交流机会越来越少,相较之下北大提供的平台更为广阔。 谈到台湾媒体担忧的台湾学者一个个被吸引到大陆来的“磁吸”现象,霍德明觉得,在台湾的大学,50岁上下的学者资源非常丰富,加之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互动,所以“他们预计的状况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吴京:航行在郑和航线上的老者 来到浙江大学后, 72岁的前台湾教育部长吴京就没有闲下来。在记者的印象里,吴京是健康而活跃的,一位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者;一位风趣机智的文化传播人。最近老人刚动过两次手术,做过化疗,才恢复了一些体力,就又风风火火地跑去哈佛大学演讲,庆祝美国波士顿郑和协会成立。这已是吴京在全球发起的第7所郑和协会。两天时间,他演讲了8个小时,以至于接受本刊采访时老人的嗓子仍是沙哑的。 与其他辞职赴大陆任教的台湾学者不同,吴京是返聘教授。早在2003年仍执教台湾成功大学时,吴京就收到了浙大校长潘云鹤发出的邀请函;一直到2004年7月吴京正式退休后,又经过9个月的缓冲期,吴京才戴上浙大校徽。在浙大,除了承担科研任务外,他还将牵头创建多个跨学科领域的海洋中心。 吴京出生于南京,早年就读于台湾成功大学,1964年获美国爱荷华州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德莱威大学教授、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咨询专家、台湾成功大学校长等职,1996年成为台湾“教育部部长”,1998年当选“十年间对台湾教育最有影响力人物”。 吴京来浙大之前,心中就已构建了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洋中心,并对筹备中的海洋中心有着更长远的谋划----一方面吸纳世界各地学成归来的科学家,用业已成熟的技术施展拳脚,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台湾相辅相成的研究设施。“台湾有的我们就不去建,要建就建台湾没有的。”与台湾海洋研究人员形成团队,在国际上争取工程计划。 考虑到身体的状况,年逾古稀的吴京赴大陆后的形象可能更倾向于一位促进两岸学术良性交流的友好学者,一位在郑和的旗帜下传播生生不息的中华海洋文明的文化大使。 现在,在引领建立海洋中心之外,吴京最大的心愿是借由宣传郑和的航海功绩,向包括内地和台湾在内的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假设郑和继续前行,今天的《纽约时报》该是中文写的。” 谈到知名经济学者来大陆任教一事,吴京的谈话颇具“教育部长”之风----“内地大学现在追求世界一流,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两岸当局都应该做出积极举措,为两岸人才构架互动互补的良性交流平台。” 程曜:最大困惑仍是学生 在台媒报道之前,程曜在大陆网络上已经颇具知名度了。去年4月,大陆各大网站论坛纷纷登载了一篇题为《请救救清华的孩子们吧!》的网文,文章犀利地指出了当前大陆学子令人担忧的学习状况,引发了教育界的一场争论。而这篇网文的作者正是程曜。 程曜来大陆之前,已是台湾纳米科技的元老。祖籍浙江的他1956年生于台北市,本科就读于新竹清华大学,之后在德国鲁尔波鸿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他领导的实验室在短短几年间造出了世界顶尖水平的第3代同步辐射加速器。1997年美国空军委托程曜,制造可以穿透云层水汽的军用雷达,全世界掌握此技术的,只程曜一人。 与网文中金刚怒目的疾呼者形象不同,记者面前的程曜温和、平易,交谈如讲学一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当记者问及他来大陆执教的原因时,程曜说,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方便母亲就医。1998年程曜在苏州的一次报告后返台,母亲忽然患中风瘫痪,对于脑梗塞的人来说,“医疗条件倒在其次,护理最重要。”相比台湾,大陆在护理方面的优势吸引了程曜,正是此时,听完苏州报告的李家明院士向程曜发出了到大陆任教的邀请。考虑到把自己的试验场所转换到大陆对专业研究并无大碍,程曜就觉得去大陆不仅可行而且还要趁早,因为造一个实验室可能就要花几年工夫,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辈子不太可能造几个实验室,自己刚50岁,尚年富力强,完全有精力在大陆再造一个实验室。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对浙大、厦大、上海交大等高校的考察之后,程曜最终选定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如今他来北京业已4年,生活饮食早已习惯,科学家守序的生活在皇城根下逐渐安定,“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早上10点来,干到半夜2时。夜深人静时可以思考一些问题”。 大陆学生对学分的看重远胜于对学术的热忱,这是来大陆之前程曜所没有预料到的,带着台湾尖端技术和设备过来启动实验室,在大陆却找不到从事高端科学的技术员---- “高顶尖都当教授了”,埋头演算和论文的学生又不愿将精力耗费在日复一日的科学实验中;就拿手下最满意的学生来说,“你早上还要给他请安呢,昨天晚上睡好了没?来实验室好吗?”程曜声情并茂地说,学生这种主动性的缺失令他备感失望。 “问题不只发生在大陆,台湾也一样,对待科学的浮躁是全球的趋势,然而中国要把眼界放在20年后的远景,如果中国不能重视,发展将是一句空谈。” 现在程曜在清华的量子测控实验室刚刚起步,与系里合作研究的一个X射线相关课题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台湾学界对他的研究一直很关注,两岸三通之后,程曜与台湾的实验室的合作又即将开始,届时他将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桥梁。 对程曜来说,人生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最重要的是选择好自己的NICH,NICH是镶嵌在墙壁上的壁龛,用来安放烛台,选择这个恰好的位置安放自己,没有人能够替代。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