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产经    
北大教授:为什么说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是反常态现象?
中评社 |2006-11-19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这一现象成因何在?对于中国经济是福兮祸兮?它释放出怎样的政策信号?南方周末为此专访了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成长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他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中评社报道,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是反常态现象

问:11月6日,央视报道中国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您如何看待?

卢锋:在新闻意义上这毫无悬念,但它的确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现象提示中国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一个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无论从标准理论还是国际经验角度看都是反常态现象。特殊现象背后有特殊机制,特殊机制背后有特殊规律。

所谓反常态,是指一个大国国际收支十多年保持双顺差。

万亿外汇储备的直接成因是中国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不包括官方储备)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中国1994年-2005年12年中有11年为双顺差。而此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较多表现为经常和资本账户逆顺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组合,1982- 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组合。

从理论上看,二战后流行的发展经济学标准模型通常假定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重缺口约束:一是实现目标经济增长率所需投资与国内储蓄之差构成的储蓄缺口,二是经济增长所需进口规模与出口能力之差形成的贸易缺口,外资流入(包括外援)弥合两重缺口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资本流入利用外部储蓄,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瘴�贸易缺口提供融资,国际收支结构应具有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帐户顺差的“逆顺差组合”特点。中国持续双顺差是上述标准模型难以解释的现象。

选择全球50个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统计它们1970年代以来发生双顺差和显着双顺差的频率。中国发生显着双顺差的频率是全球范围同一指标值的十倍。另外,从外部情况看,这类显着双顺差主要发生在台湾、新加坡、韩国、丹麦等中小型经济体,中国大陆这样大型经济体出现显着双顺差极为罕见,最近四年连续保持显着双顺差更是绝无仅有。

万亿储备现象的结构成因:加工贸易与直接投资互动作用

问:如您所说,标准经济理论可以解释中国在1990年代初期之前的国际收支结构。那么,为什么在这之后发生了显着变化?

卢锋:这是加工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互动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近20年,中国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显着高于非加工贸易,到1990年代后期两类贸易在全部贸易中大体各占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有一个经济属性,就是它的平衡方式具有创造外汇盈余的特点。截至2005年中国加工贸易累计顺差6609亿美元,今年可能超过8200亿美元。与加工贸易不同,中国非加工贸易基本保持逆差,到2005年累计逆差超过3000亿美元。可见如果没有加工贸易顺差,就不可能有经常账户累计顺差。

从资本账户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资到2005年累计总额为6200多亿美元,今年可能要增长到6700亿美元,构成支持中国资本账户顺差的最重要因素。加工贸易累计盈余与FDI流入额之和到2005年约为12775亿美元,比当年末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多出4586亿美元,弥补非加工贸易累计逆差3114亿美元外,还对国际收支其它项目累计1000多亿美元逆差提供融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003年数据显示,约八成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承担或参与,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是从事加工贸易外资企业的主角。

万亿储备现象的深层根源:产品内分工与开放追赶

问:什么动力推动中国加工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卢锋:这与产品内分工作为微观基础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特点存在深刻联系。

从国际分工形态演变角度看,当代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点,是产品内分工迅速兴起�赵诠�际分工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产品内分工(Intra- productspecialization)”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使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为跨区域或跨国性生产链条或体系。

当代产品内分工最基本源泉仍是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因素,企业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也构成产品内分工的利益来源。产品内分工发展动因来自当代技术进步和制度改进。特别是信息通讯和交通运输技术革命,多边、双边、单边、区域贸易自由化取向制度改革,极大降低了跨境经济活动交易成本。

从当代产品内分工具体发展过程看,1963年美国实行“生产分享”政策,鼓励服装、电子等行业产品劳动密集型工序向海外转移,中美洲和东亚某些国家和经济体承接美国企业外包工序,构成推动当代产品内分工兴起的早期关键因素。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