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外交鹰派人物] [曾反击美国反华提案] [他让美国“闭嘴”]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9日任命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沙祖康大使担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同时接受目前负责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的副秘书长陈健的辞呈。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南威哲当天宣布了潘基文的任命决定。除沙祖康外,美国驻印尼大使帕斯科被任命为负责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日本的赤阪清隆出任负责公共信息的副秘书长,埃及的穆罕默德・沙班出任负责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的副秘书长。此外,法国的盖埃诺留任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 此前,潘基文已任命坦桑尼亚外长米吉罗女士担任常务副秘书长、英国的霍姆斯担任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墨西哥的巴尔塞纳女士担任负责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包括最新任命的所有这些官员的任期都是5年。 南威哲还表示,潘基文将在近期与会员国磋商之后公布更多的高级官员任命。 此外,潘基文还决定接受包括陈健在内的15名现任联合国高级官员的辞呈,其中大多数人的工作合同将在今年2月底到期。潘基文1月5日曾发表声明,要求联合国秘书处所有副秘书长和助理秘书长自愿递交辞呈,以便为打造新的工作团队铺平道路。
沙祖康,他让美国“闭嘴” 特约撰稿 明 远 “美国最好闭嘴并保持沉默!” 8月17日,BBC(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中,为反驳布什政府对中国军费开支增长的指责,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沙祖康大使出言直率。 “美国的军费占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五六倍。为什么指责中国?”随后,沙祖康提高嗓音,“美国该如何做,这是美国的主权,但美国不应告诉中国该如何做!” 在谈及台湾未来是否可能宣布“独立”时,沙祖康更是直言不讳:“台湾宣布‘独立’的那一刻,不管谁支持它,中国都将别无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不应该有任何幻想。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 沙祖康还补充道:“对于中国,一寸领土比生命更有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永远不会退缩。” 这一系列大胆言论,让西方大跌眼镜,也让国人颇感意外。而惟有熟悉沙祖康的人知道,这是其一贯风格。 “典型的现实主义外交” 一向大胆敢言的沙祖康本来就不乏拥趸。随着BBC节目的播放,半个月来,“沙式语录”迅速风靡网上中文论坛和博客。让美国人“Shut up”的英文讲话录音甚至被网民剪辑出来,放到网上供人下载。 为何沙祖康的这段发言受到网民如此追捧?清华大学军控问题专家李彬教授评价说,“(沙祖康)说的是实话。” 在个人风格上,这个农民出身、喜爱看武侠小说的外交官承认“不大相信外交辞令”,他也不讳言自己讲话粗,习惯有话都摆在桌面上谈。美国报纸对沙氏讲话风格的评论是“令人吃惊的坦率(surprisinglyfrank)”。在李彬看来,沙祖康的外交思路属于比较典型的现实主义,虽然他自己未必意识到。 “现实主义的思路就是按照国家利益和实力来计算国家之间的互动。这样的思路简明、清晰,容易理解。沙祖康用此思路进行交流时,对方当然会感觉到‘坦率’。” 李彬说,“此外,沙祖康负责军控外交的时期也是中国实质性参与国际军控的时期,国家投入的研究力度很大。在很多实质性军控问题上,中国必须表达明确的态度,而且也有对策研究基础做这样的表态。在开始阶段,外国人对这些坦率确实比较吃惊。” “银河号”事件成为经典战役 1980年,中国代表团开始参加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从过去置身军控领域之外转为全面参与,而沙祖康恰恰赶上这个潮头。 1985年,38岁的沙祖康担任外交部国际司三秘,正式开始他的军控外交生涯。据国防部裁军问题专家邹云华介绍,沙祖康参加了1986年和1987年的日内瓦裁军会议。 在沙祖康负责军控工作的过程中,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993年7月的“银河号事件”。当时,美国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时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的沙祖康临危受命,以中国政府代表、中方检查组负责人的身份处理这起事件。 当时,为了表明对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公约的尊重,中国同意美国检查银河号。在巨大压力下,46岁的沙祖康不动声色地陪着美国人在那里折腾、检查。检查结果证明银河号没有违规货品。美国颜面坠地,而沙祖康也毫不客气地攻击了美国的轻率。 克林顿当时的中国问题顾问苏葆立(Robert Suettinger)后来承认,这让美国政府很丢脸,美国情报机构也因此备受指责和嘲笑。 “从来没有输过,所以没有挫折” 1995年至1997年,沙祖康被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副代表、裁军事务大使。 那三年,也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最关键的时期。对于这个条约的最后通过,中国代表团出力良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曾特意表扬过沙祖康在条约谈判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裁军谈判带给沙祖康的几乎都是愉快的记忆。后来,回忆起当年的谈判,他坦言自己“从来没有输过,没有挫折”。他在外交学院发表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我要赢你就赢定了,要不你把我尸体抬出去。所有的谈判,都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语气中自信满满。 不过,其过程中并非没有困难,在中国进行禁止核试验谈判的时候,一些外国民众对中国要求保留和平目的的核试验不理解,在中国使馆外游行示威,让从外面回来的沙祖康难以顺利“归队”。每遇到类似情况,沙祖康就把车停在其他街区,换上一身运动服, “参加”到游行队伍中去,巧妙地回到使馆。 谈起沙祖康,许多旧同事一致的评价是,他工作能力非常突出,做事雷厉风行。 1997年,沙祖康奉调回国,出任新成立的军控司司长。这个司是由沙祖康担任国际司副司长期间的军控处发展起来的,以应对冷战结束后新形势下的军控问题。针对美国研发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防御导弹系统(TMD)。 据称,国内把NMD和TMD与两个国骂联系起来的玩笑就始于沙祖康。当时,他在给外交部干部做形势报告,引起全场大笑。 “我们建议美国自己照照镜子” 当沙祖康2001年重返日内瓦时,身份已经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代表。 与联合国政治总部纽约不同,日内瓦是名副其实的制定游戏规则的地方,这里的国际组织最集中,也是多边外交的重要战场。从多边裁军谈判会议到世界贸易组织,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环保类国际组织等。沙祖康的外交舞台一步步拓展。用沙祖康自己的话讲,“日内瓦看似是平静的花园城市,实际上是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地方”,形象地反映了日内瓦多边外交斗争之激烈。 这期间,他最被人称道的有两件事,一是阻止将台湾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大会议程,二是出席联合国人权会议。 许多网站曾有沙祖康与美国卫生部部长打架一事的传闻。“这是台湾记者编造的新闻,实际上根本没发生什么肢体冲突。”当时在场的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参赞刘永胜澄清说,“只是由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一点都不让步,美方要求跟中方磋商,两人都沉着脸,脸色都比较难看而已,而且后来两人也是不打不相识。” 与其共事者介绍,沙祖康记性好,反应也快。人权会议上,经常有西方国家攻击中国的人权纪录,沙祖康往往脱稿回击,这时候翻译就很紧张,因为很多专业术语不好翻译。“这说明沙祖康对政策的原则立场掌握非常透,否则是不能随便说话的。”刘永胜说。 2004年3月,联合国第60届人权大会在日内瓦召开。美国代表在会上攻击中国人权状况。沙祖康在会上即席答辩,言词尖锐且不乏幽默:“我们建议美国自己照照镜子。虽然中国并不富裕,但愿意向美国免费提供一面镜子。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们将散发的《2003年美国人权状况白皮书》。但我在此建议大家不要在睡前读,因为那会让你做噩梦的。” “工作狂人” 沙祖康被公认为“工作狂人”。他任职外交部军控司时,自己总是早去晚归,以至于军控司的许多工作人员只好随着加班。那段时间,军控司办公室的灯光总是外交部大楼最晚熄灭的。 沙祖康,人在哪里就会改变哪里的作息制度。在日内瓦工作过的中国外交官圈子里,则流传着一个 “12点”的故事。讲的是沙祖康2001年刚到日内瓦当大使那会儿,曾要求某参赞12点向他汇报工作。等那位参赞第二天12点敲开沙祖康办公室门时,沙祖康很是生气,“你怎么才来?”参赞愣了,“不是12点吗?”沙祖康说,“我指的是晚上12点,谁让你第二天12点才过来。” 据说,沙祖康很少在凌晨2点之前睡过觉,夜里12点之后听取汇报、批改文件也是家常便饭。 沙祖康平日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非常严格,被认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对于工作没做好的人,即使是参赞也会被当众批评,曾经有两任参赞任期未满就被送回国内。但是遇到工作干得好的下属,沙祖康也会直接把电话打到外交部,要求给他们升职。 “工作狂人”沙祖康还是个运动好手。几位老同事不约而同都提到他的体育爱好是羽毛球和游泳,并且经常跟年轻人打羽毛球,一点也不服老。有一次,代表团驻地的草坪需要修整,做完预算发现要花30万瑞士法郎。沙祖康于是决定,全体干部周末不休息,他带头干活儿,居然整得很好。 即将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据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的参赞透露,今年春节前的宴会上,沙祖康在致辞时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日内瓦跟大家过年了。这仿佛一个打了伏笔的告别词,今年正好是沙祖康到日内瓦工作满五年。 外交部也传出消息,具有丰富多边外交经验的沙祖康也许将接替任期届满的陈健,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这是目前级别最高的中国籍联合国职员职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去年底曾表示,今年他退休后,所有的副秘书长也会重新任命。 中国首届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吴妙发认为,“联合国副秘书长需要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国际知识,流利的外语水平和善于进行多边协调的能力。”而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联合国需要面对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东问题、维护集体安全机制、南北差距等一系列问题,还要充分照顾到大国关系和小国利益。“当好联合国副秘书长并不容易”。如果沙祖康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将是继唐明照、毕季龙、谢启美、冀朝铸、金永健、陈健之后的第七位中国籍副秘书长。 从沙祖康的“Shut up”看中国外交官的改变 “在军费问题上美国最好闭嘴!”中国外交官沙祖康不顾“外交礼仪”,一句“shutup!”语出惊人。 中国外交的鹰派姿态,是个性的表现,还是在特定场合的一种立场的表达? 美国在中国军费问题上应该“闭嘴并保持沉默”,“美国该如何做这是美国的主权。但美国不应告诉中国该如何做。”这段话是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沙祖康在接受英国BBC广播节目采访时说的。在谈到布什政府指责北京正增长军费开支时沙祖康没有使用外交语言而是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评论。 沙大使言辞即出,语惊海外媒体。一些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称沙祖康为中国外交中的“鹰派人物”。美国报纸对他评论是“令人吃惊的坦率”,而且有了“沙祖康式”的语言一说。 沙祖康曾经在接受中国媒体访问说过:“现在时代和过去也不一样了,高科技也发展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没有那个工夫弯弯绕,谈得含沙射影也好,在国际会议上,人家没有时间来考虑你这些东西,来琢磨你深刻的含义。”2004年,联合国第60届人权大会上美国代表攻击中国人权状况,沙祖康即席答辩指出:“我们建议美国自己照照镜子。虽然中国并不富裕,但愿意向美国免费提供一面镜子。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们将散发的《2003年美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外交家的诗经时代已经开始,用娴熟的诗词歌赋,化解矛盾和分岐,做到言辞得体又不失坚定立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官,小到领事服务签证咨询,大到多边外交维护国家利益,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引人注目的群体。2004年临危受命担任中国驻日大使的王毅,就是驻外大使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说话掷地有声,影响力不容忽视。新时期的外交官是时候可以变得强硬?还是应坚持谦卑平和?是值得中国外交界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弱国无外交”到“和谐外交”,百年来外交官一直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李鸿章“外须和戎”,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史上最屈辱的代表。被誉为中国外交教父的周恩来,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领导者,他既自尊、自信,又谦虚自处、平等待人的风格,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称为“没有大国架子的大国风度”的人。 再看看西方国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工作之余常戴副墨镜吹奏萨克斯,俨然一副流行歌星的派头。英国首相布莱尔则颇有绅士风度,连反驳对手时也面含微笑。据乌克兰媒体报道,新当选的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深为他那张丑陋的脸苦恼,甚至表达了要整容的愿望。 这些让我们看到政治家与外交官对国家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而这也正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