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中国    
北京两会:对仪式的遵从高于一切?
联合早报 |2007-03-15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韩咏红/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报道今年的中国“两会”时,调侃地称人大会议为“照稿念”(scripted)的会议,即席发挥的技能找不到用武之地。

去年首次在北京采访“两会”,开幕式后我的另一种疑问是:让四千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从全国各地齐聚大会堂,集体聆听高层宣读一些近乎定稿的文件,意义何在?从网上下载,各人在办公室认真阅读,难倒不更经济有效率吗?

同事指正曰:你讲究“效率”这是典型的新加坡式思维。此地重者,仪式也,对仪式的遵从高于一切。

“两会”期间,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被封锁,摇身变为巨大停车场,这一切都让人本能地联想到古代官员“进京”的盛景。一年一度,国土各地官员代表都要用肉身直接参与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体制的投入感,即对上展示,也对外宣示。

这种仪式感在礼堂里同样有的充分的表达。台上台下座次如何分配,完全恪守权职高低进行。国家领导人入场时,第一号领导人首先就座,接着二三号领袖几乎同时就座,其他领导人继后坐下。也许是长期操练的缘故,大家协调得十分平顺,分秒掌握恰到好处。

人类表演学理论说,仪式是人类文明的特征之一,而并非中华文化独有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政治领袖就职时都有在国旗下宣誓的仪式,议会召开时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只不过东方人仪式感的背后,透露较大神秘性以及人治社会的色彩。政治仪式行履如议,在整齐的步伐和严谨根据文稿宣读的报告后,人们看不到更多政治上的竞赛,而只看到权位高低的宣示。

不过,今年的情况有所改变,知情者说,今年的讨论有了较多实际的辩论。在那些不对外开放的闭门会议里,出现了一些活泼甚至激烈的讨论场面。一些代表和委员也公开对政治课题发表尖锐的意见。当然这一切都在当局有管理和有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在大会投票表决的时候,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是高度一致的立场和姿态,争议是摆在闭门之后,政治上的交易更在暗中进行,在严谨的仪式背后----这是中国式的渐进开放和民主。

问题是,在这个国家面对当前如此巨大变革,而且社会矛盾,腐败问题尖锐化的时候,这样有管理有控制的“开放”是否足以让相关课题得到充分而且必要的讨论呢?在这次“两会”进行的期间,至少有两个或两种强烈声音是没有被公开讨论的,一是围绕物权法的争议,一是知名作家章诒和对当局“禁书”的抗议,两个课题分别涉及国家制度以及言论自由的层面,也都代表了转型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却未能进入公开的议事会堂。当然,在此之上,许多人还不会忘记了,对于更关键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在本次“两会”中,也只轻轻带过。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