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生活    
专家:校园枪声敲响亚裔学子心理健康警钟
香港中通社 |2007-04-19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布莱克斯堡四月十八日电 弗吉尼亚校园枪案留给在美华人诸多思考,记者陆续采访了旅居美国的各界华人华侨,感受到他们的关心和关注。在马里兰州靠近华盛顿特区以及北弗吉尼亚的心理医生宋志颖博士接受本社记者电话采访,宋博士认为,目前在美亚裔家庭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比起当地其他族裔家庭更为突出,亚裔青少年在美国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已经到了需要极度重视解决的时候。

宋博士在诊疗和谘询的百忙之中应本社记者之约撰写了有关文章《三十三条人命的血案,足以敲响亚裔心理健康的警钟吗?》

宋博士在文章中说:从昨天到今天,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惨案的新闻,这一事件对很多朋友就像是第二个“九一一”事件,而我心里的感觉亦好像当初经历“九一一”时的严峻和沉重。

当新闻,学校,家属,社会都在问为什麽的时候,她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她认为,大学校园里的枪杀案多半跟情感家庭有关,还有学校里的业绩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可见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的是“心理因素”。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也是自我意识比较强,希望展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对生命的掌控力的时候。情感,家庭,学校的业绩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历最多非常在意也是最容易出现困难挫折的方面。如何应对好处理好这个时候出现的困惑和矛盾,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走向和成功幸福的指数。

宋博士说,这些年从事亚裔心理健康的推广工作给了她一个非常明显的认知,亚裔人群对心理健康的理念到了“落后无知”的地步。宁愿天天生活在焦虑不安、愤怒失望中,也是自己扛着,而不似一个“喷嚏”就会赶到家庭医生处拿药那般踊跃地寻求帮助。赵承熙被描述为“loner”,没有朋友,课堂里已显示出愤恨暴力的倾向。成长在一个移民的家庭,八岁来到美国,父母经营洗衣店,姐姐进了普林斯顿(着名大学),他进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所非常好的理工大学),他们的父母也曾何等的骄傲。

然而,作为移民的后代,当他随着父母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他的父母正在为全家老小的基本生存奔波,没有时间给他更多的关怀和呵护,他的安全感开始动摇;陌生国度处处陌生,沦为“少数民族”时时都可能受到歧视,安全感更加受挫;父母过於严厉的家教,可能让他拿到了无数个“A”,却没有留给他抒发情绪的空间;情感上被拒绝让自尊更加受到挑战;没有足够的自信保护自己,自我价值贬值,生存的意义也就变得模糊与渺茫。而在父母家庭亲戚朋友亚裔社区里的高期盼值和攀比心的监视下,留给孩子的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在这位学生看来,他的行为可能为他带来某种快感,找回某种心理平衡,情感终於可以痛快地发?,自己终於干了件“大事”,但代价的惨重也是无与伦比的。

宋志颖引述一位犯罪学的教授指出,赵承熙的写作课老师从作业里看出了他暴力的苗头,他可能在指责是“别人导致他做的”,是因为他不可能看到他自己的责任,因为他从没学过如何看到他的责任,相反他看到的是那麽多的“不公平”。从他买枪到行凶,有整整五个星期三十五天的时间,经过周密的计划,他得逞了。

三十五天的时间可以说很长,每一天都有无数个机会可能阻止惨案的发生,但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而校正他偏离的思维。三十三条人命的血案,足以敲响亚裔心理健康的警钟吗?(完)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4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业务合作隐私政策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