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中国    
一个二本老师的人生实验,一群寒门学子的20年
十点人物志 |2022-11-21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这里的学生,大多来自黑龙江及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农村。他们是下岗职工、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贫困生超过三分之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需要靠助学贷款和打工完成学业。来绥化上大学,是很多人第一次坐火车或出远门。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在黑龙江省中部的地级市绥化,有一所鲜为人知的二本院校,名为绥化学院。

艾苓是绥化学院的写作课老师,执教17年,接触过的学生超过3000人。她把绥化学院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把这群贫困生称为“泥泞中的摸爬者”。

从2017年开始,艾苓先后采访了200多名绥化学院的毕业生,试图通过梳理这些贫困生的故事,探究贫困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作为中国偏远地区二本院校的缩影,绥化学院学生真实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回答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以下是艾苓的讲述。

没有选择的孩子

从1985年考入绥化学院(那时还叫绥化专科师范学校)历史系算起,我在绥化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

绥化是黑龙江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在松嫩平原上,属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觉得是“质朴”吧。这里寒地黑土,都市气息很淡,没有高铁,只有绿皮火车和红皮火车,冬天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30多度。长期生活在绥化的人,大多从事着和农副产品相关的职业。

我所任教的绥化学院,在城区的西边,是绥化唯一一所高校,录取分数线略微高过二本线。学生主要来自于黑龙江,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农村。每年报道季,校园里随处可见黑色面孔和红色面孔的家长。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冬天的绥化学院/图源受访者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4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馈意见隐私政策使用条款  
一个二本老师的人生实验,一群寒门学子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