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生活    
我儿子在美國小學是這様被人教育的
宝马家有寶寶 |2007-06-10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當我把九歳的儿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离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种什么様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没有教科書。

那個金發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儿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后,温文爾雅地説:“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挨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怀疑把儿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干shit~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在中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没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様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奥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致此?听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儿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么多書干么他一邊看着借來的書一邊打着電腦,頭也不抬地説:“作遽。”

這叫作遽嗎?一看孩子打在電腦屏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D�D《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様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

于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師説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國的不同,説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連嘆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歳的孩子去做這様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种什么結果得一個十歳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没有了。

過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這篇作遽。没想到,打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册子。從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没贊成,也没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儿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節,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后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歳。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么人類文化》。如果説上次的作遽邃有范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着邊際了。儿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后代,和儿子一起查閲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气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体又從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儿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様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么理解“文化”這個内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對“吃”興趣無窮的儿子别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儿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説:“你説什么文化?其實超簡單�D�D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様子,似乎發現了别人没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遽帶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遽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遽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問儿子這批語是什么思。

儿子説,老師没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問我。

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么下子懂了這么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邃有什么敢斷言的事嗎?

儿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遽是一串關于“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么度?”“你是否認為當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D�D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种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里是作遽,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种人道主義的价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没有標准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着十二歳的儿子為完成這些作遽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様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様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應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圣經》去記,不然,怎么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儿子小學畢遽的時候,已經能够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圖象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种動物的録像帶拉着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里里去尋找答案了。

儿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没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没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様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欲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儿子的老師:“你們怎么讓孩子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着説:“對人的創造能力中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記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績享受系shit~里提供的优厚奬學金。他曾對我説:“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奬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没有美國學生那么机靈,那么有創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种不同的基礎教育体系造成的人之間的差异。中國人太習慣于在一個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説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后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遽、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着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种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种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着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信息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様審視這种孕育了我們自身的文明呢 。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