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文史    
揭秘:CIA間諜卧底20年 核武
中國時報 |2007-08-07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紐約時報》記者蒂姆・韋納(Tim Weiner)在最近出版一本七百頁的《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歷史》(Legacy of Ashes:The History of theCIA)的新書中説到,在中情局數不清方失敗和失誤歷史中,有一項行動却是“大功告成”,連中情局老特工兼老外交官李洁明亦擊節贊賞,這就是中情局成功收科學家張憲義,阻止了~shit試圖發展核武的秘密計划,并改變了~shit兩岸的軍事生態。

張憲義事件建軍史上的一件特大號事件,其影響不僅在國防上和兩岸軍力平衡上,更在于政治上和心理上。張憲義一個人廢掉了~shit的武功,嚴重内傷。

張憲義于1963年至1967年就讀陸軍理工學院(后改名中正理工學院),畢遽后任職中山科學院籌備處。1969年赴美留學,獲田納西大學核工程博士,1976年加入中科院核能研究所核能工程組。1984年升任上校副所長。

蔣經國去世前一天,即1988年1月12日,張憲義舉家逃往美國。郝柏村在《八年參謀總長日記》1988年1月17日條目上寫道:“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全家叛逃美國,必然為CIA所運用,將和盤托出核研所繼續研究的動態。保有核彈發展能力但不製造核武器為我國政策,今日指示葉昌桐以對國家傷害最小方式處理。”

郝柏村1月20日的日記寫道:“丁戴維下午來見,單獨与余談話,乃為張憲義叛逃后告知美國,核能研究所繼續研發核彈情形,丁氏轉達美國强烈要求,核能研究所鬚徹底拆除与核彈發展有關設施,核反應爐(TRR)鬚提取重水不得再開爐……他并提示美偵察衛星的照相,甚至説在九鵬有小型核爆。他于16日由華府前,在美國務院見過張憲義……。”

韋納説,張憲義1988年逃亡美國之前,已為中情局當了二十年秘密特工。張憲義在何時何地被中情局吸收,有兩种説法,一是就讀中正理工學院時;二是在田納西大學留學時。中情局不久前解密數万頁密檔,但未包括張憲義數据,未來亦不太可能全解密,因為“地下間諜”(mole)一直是中情局最机密的遽務之一。

韋納新書中有關張憲義部分,全都是李洁明告訴他的,李洁明也是极少數知道張憲義以中情局秘密特工身份埋伏中科院的美國人士之一,但李洁明在中英文版回憶録未提張憲義事件。李洁明號稱是堅實的盟友”,但他認為中情局在策反張憲義這件事上,是“做對了”。

李洁明説,中情局吸收張憲義,算是找對人,和他接触的中情局特工剛好也是适當人選,中情局特工小心翼翼地吸收張,以意識形態做基礎,同時也給他錢。李洁明又説,中情局協助張离~shit又獲得了~shit發展核武的證据,美國拿這些文件去政府理論。韋納説政府過去一直否認發展核武,而且邃“撒謊”,實際上仍繼續研發,衹有在張憲義向美國提供确鑿證据[后後]才啞口無言,答應停止研發。韋納説,張憲義事件阻止台灣發展核武,可説是裁軍史上最精彩的杰作。

郝柏村説,丁戴維(時任美國會主席)携來“毫無談判余地的協議書”,要求台灣徹底拆除与發展核武有關的設施。而里根指示丁戴維,必須在一周内讓台灣籤字,“不然你不必回來”,李登籤字。

張憲義全家抵美后,最早住在弗吉尼亞州泰森角附近,被台灣媒体發現后即搬走,兩年前的消息是已定居埃達荷州,但一直拒絶接受采訪,中情局亦要求他勿接受訪問。1998年蔣經國去世十周年前夕,張憲義曾寫信表示停止研發核武,乃是贏的結果。

學者米德偉指[出齣]研發核武的障礙是相關設施已經拆除,研發人員已漸老化,年輕科學家不感興趣的核能活動受到國際監管。不過,米氏强調是否要發展核武,最重要的邃是政治意志。

郝柏村在日記中説了張憲義“竟利用民進党以圖要挾”,又説楊亭云向他報告“逃犯張憲義家屬与民進党有勾結”。難道民進党和張憲義一様都反對台灣發展核武?郝柏村説:“吾人早知CIA在中科院有卧底,其實也憲義一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情局在台灣一直很活躍,李洁明做過站長(Station Chief),常与蔣經國通宵喝酒的克萊恩也做過站長(后升任中情局副局長)。但不論這些中情局特工与常駐地領導人關係何密切,他忠美國shit~為美國利益着想。

《紐約時報》記者蒂姆・韋納(Tim Weiner)跑了二十多年情報新聞并得過普利策奬。他的新書《灰燼的遺產:中情局歷史》(Legacy of Ashes:The History of theCIA),專門叙述中情局失敗紀録,很難得地獲得書評界的一致好評。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