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期間,本刊第11期封面文章《向總理提問》表達了网友的願望:“去年答記者問,總理以美國30名學生的來信為開場白。真希望今年總理能上网來看一看,以网友的提問作為開場白。”
這期雜志出版后的第二天,温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的開場白説,“昨天我瀏覽了一下新華网,他們知道我今天開記者招待會,竟然給我提出了几百個問題。我覺得他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議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
也許巧合,但客觀上形成了一种總理与网絡民意互動的效果。哪巧合,它的出現也有着必然性,它出現的必然性在于温家寶將瞭解网絡上的民意作為自己對記者會的一個准。温家寶將网友提問作為“其實關心兩會的是全中國人民”的注脚。网民將温家寶的這席話視為政府直接傾听來自民間的聲音的一個證明。
高層决策与底層民意的互動,并非始自今日。政治是决策者与民意互動的結果,自古至今,政治行為無不追求社會成員的認同,一切政治,概莫能外。當代中國的政治,以“人民利益”為最準則,把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的贊同和擁護視為死生之本。現在,网絡正在成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達相互溝通的一個直接
早在2003年,當SARS傳播演變為一場危机事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圖片-新聞-网頁)忽然出現在廣州街頭,他對一位參与防治SARS的醫生説,“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經看到了。”這是人們第一次得知中國國家領導人通過网絡獲得信息。這一信號不僅透示了新一届政府勤政、親民的風格,而且給人以互聯网已經開始實質地介入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的印象。
所有使用网絡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叫“网民”。高層人士成為网民,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至少可以表明其對影響社會的新技術的接受態度和樂于瞭解的願望。而事實上,當一個人成為一個网民,他事實上擁有了一個瞭解世界的最開放的窗口。网絡不僅是一种技術,更是一种生活,而且現在它正在變成一种政治。
网絡是最少過濾的信息中心,是最没有修
飾的意見在這裏,各种信息充分展現,各种意見開誠布公。公民通過网絡發布自己個人生活的所有感受,也發布關于社會政治的一切見解,從而使网絡成為最具交互性的溝通渠道,也成為最具廣泛性的大眾媒介。
网上生活屬于每個人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勞。一個人成為网民,事實上就進入了一個自己面對并處理所有信息的場境。他的信息世界無限寬廣,而不僅僅取决于别人為他所定制了哪些信息;他也獲得了傾听所有人的意見的机會,而不再僅听到有限的耳語進言。听到真話,見到實情,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必然。
网絡是一個最廣大的參政議政場所。在這裏,一個人可以看到各种針鋒相對的意見,但無論贊同邃是反對,你看不到對手到對手的意見,你不能不把注意力從“他是誰”轉向“他説了什么”,從而關注一個又一個意見的内容。這正好是一切討論的基礎,也是一切交流的前提。
社會結构的民主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网絡是一個天然的民主設置。傳播技術的任何一次進步,都帶信息民主化的結果。書寫技術為人人可做精神漫游開創了可能,紙張的發明降低了進入知識世界的門檻,印刷術的普遍使用使思想傳播擺脱了貴族控制,電訊技術打破了傳播的地域界限,网絡技術讓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可以直接面向全体人發言的可能。
從网絡變成中國人的基本生活開始,參政議政就一直是网絡上的熱點,它顰示了人們對公共生活的關切,真實言説的可能療治了所有的政治冷漠。自政府積极進入网絡世界,積极建設“電子政務”,网絡開始成為政府積极利用的一個它不僅意味着政府對辦公技術的改進願望,更意味着政府對网絡政治上的功能的正視。
网上意見調查、网民投票在許多网站進行,网絡論壇成為最熱門的開放空間,政府官員与网民交換意見的新聞不時有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网民中征集提案与建議,這些都顰示网絡作為一种直接民意渠道正在發揮作用。在西安,网上參政熱潮得到了政府的積极
回應,网民發起的“市政府執政10大教訓”評選活動,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与接納。
總理感動网民也中國网上民意走向春天的一個起點。在很多人心中,网絡的“正式程度”邃是一個問題,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也近于擺設,但网絡作為一种社會組織方式和民意表達渠道,邃有一個 “生活化”的過程,當人們對待网絡在心理上就像紙本公文一様自然,网絡也會像紙本公文一様被給予一個“正規”的認定。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