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秦始皇 金字塔 兩千多年前,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用十二年時間,傾舉國之力,征用七十多万工 今年七月,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青波公開向外界透露,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發現瓦片,瓦片堆積凌亂,靠近頂面的台階上瓦片較多。這一考古新發現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先生長達五十年的有關秦始皇陵上曾經存在建築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据。 楊鴻勛認為,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個土木大金字塔,而且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不僅如此,沉睡在地下的地宫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
秦始皇九層陵上享堂复圖
秦陵地上九立面圖 很多人在去秦始皇陵之前,都會想象它有多么壯。結果來到當地,往往失望地發現:面前就是一個大土堆。上面种滿了樹,參觀的通過一條甬道走上去,感覺平平無奇。根本看不出原來的歷史輪廓。 這個“土堆”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封土”,也就是民間常説的“墳頭”。 如果坐着飛机俯視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它是一個正方形的錐体,所以美國人把它叫做“黄土金字塔”。通過解放初期20世紀5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發現,它是非常明顰的階梯形。大階梯有三層,儘管兩千多年的水土流失,它仍然呈一個階梯式的、没有尖頂的方錐体。 在中國考古界,關于秦始皇陵一直延續着前人的觀點,認為現在看到的秦始皇陵地面上的“封土”是建造秦始皇陵后,把挖掘地宫的土夯筑在陵墓之上形成的三層台階,其目的是保護秦始皇的陵墓不被偷盗。 1956年,一位二十多歳的年輕人來到了這片神秘的土地----―民間傳説中的秦始皇陵。他就是剛剛從清華大學建築學系畢遽的楊鴻勛。他被組織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擔任學部委員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為主任的建築理論与歷史研究室秘書;出于對中國古建築的濃厚興趣,他向梁思成先生請求到西安、咸陽等古建築比較多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 站在一望無邊的秦始皇陵平坦的“封土”堆上,建築學出身的楊鴻勛腦海里產生了一個疑問。 “封土”在民間俗稱墳頭,為了方便排水,墳頭一般都做成圓錐狀。但是,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的“覆斗形封土”從建築學角度考慮,平頂的筑并不利于日后的排水,難道當時秦始皇陵的設計人員没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嗎?
秦始皇陵及阿房前殿施工情景設想圖 正當楊鴻勛站在秦始皇陵的面思考着問題的時候,正巧遠處一位年紀挺大的老頭儿抽着一個大烟袋在晒太陽。楊鴻勛便上前請教,没想到,老人向他講述了千百年來當地口耳相傳的修陵歷史。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