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科教    
一個新的開始:走近3位中科院新院士
上海人民政府网 |2007-12-27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与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及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由此,每兩年一次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總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12月27日,2007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落下帷幕。在29位新增院士中,有3位為上海的科學家,他們分别是:复大學趙東元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段樹民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張經教授。隨着他們的加入,上海現有的中科院院士總人數接近百名。

解放日報記者在第一時間走近3位新院士,傾听他們的諸多感受。

趙東元: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點擊圖片看原様大小圖片





趙東元,复大學化學系授。1990年獲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學化學系學博士學位。1993年至1998年,分别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學院化學物理系美國休斯敦大學化學系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化學系博士后工作。1998年在复大學任職以來,一直活躍在介孔分子篩合成与結构研究的前沿。研究結果曾被《自然》、《材料化學》等國際權威雜志進行了封面報道,

對于當選為院士,趙東元表現得謙虚而淡然。“當選院士是一种榮譽,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意味着我要用更高的標准要求自己,在科研方面進一步創新。”

“我就是一個造孔之人。”説起自己的研究,趙東元顰得很來勁。“無論看到什么体,我都會去考慮如何在其上打孔,制備另一种新型介孔材料。”他告訴記者,作為催化劑的介孔材料,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嶄新材料体系分為金屬介孔材料(即常説的泡沫金屬)和非金屬介孔材料(如泡沫塑料和介孔玻璃等),在眾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趙東元在介孔分子篩合成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17种新型介孔分子篩結构,都以复大學(FDU系)命名。“我很感謝复對我的培養,是她給了我一支优秀的團隊和一流的學術氛圍。”趙東元説。

這位蜚聲國際的科學家,“自曝”自己高中時偏科嚴重,大學時成績也并不理想。對化學的痴迷和堅持或許是他成功的“秘訣”。“讀大學時,凡是能在圖書館借到的有机化學書我全部看了一遍。”剛回國時,趙東元幾乎每周工作80小時,為了靈光一閃的實驗想法,常連續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里。趙東元説,“我其實談不上什么大理想,不過有一個信念:每天像小螞蟻一様工作,日積月累后,就能得到丰厚的收獲。”他一直教育他的學生們,做科研,就要不怕清貧、不怕辛苦,持之以恒,不斷追求自己的信念。

雖是名教授,但趙東元没有架子,他鼓勵學生与他多交流。复大學第一届“校長奬”獲得者田博之是趙東元教授指導的學生,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3年期間,田博之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8篇SCI論文。“有什么題我們都一起探討。有些同學往往在試驗結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會气餒,害怕别人知道,可是,如果你不和别人交流,就永遠也找不到實驗失敗的原因。”趙東元説。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  
一個新的開始:走近3位中科院新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