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大量的内地人為了逃避戰爭,從内地來到香港。這些人大多是難民,他們不可能像那些有財有勢的人物,直接融入香港主流社會能游走于社會邊緣。于是,他們之中一部分有點財勢的人,在尖沙咀落脚,大多數窮苦者在現在的佐墩道至油麻地一帶棚户居住。 從那時起,這一帶成了香港的邊緣,也成了魚龍混雜之地,生存競爭,比維多利亞海港對面的香港島,更加激烈,也更加表面化。
儿時的張柏芝,稚气的臉上透出强烈的表現欲
成熟性感的張柏芝 到了全國解放之前,又有一大批難民從内地進入香港。此時,除了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即使有點身家的,也已經很難在尖沙咀一帶足退而求其次,落脚在佐墩道至油麻地一帶這些人的到來,使得這一地區的居民成分更複雜化,生存競爭也開始如火如荼。 看早年香港警匪電影,幾乎無一例外要提到油麻地。那并不是藝術家的創造,也不是聳人听聞。當年的油麻地,确實是香港黑社會的集散地,也是各派勢力爭奪地盤的拉鋸地帶黑幚的大佬以及總部或許并不設在此地,可是,這個地區,那些年輕人如果想在香港那様一個高度殖民化的社會中出人頭地,背后就一定得有黑勢力支撑。因此,五、六十年代在這一地區成長起來的青年,或多或少都与黑道有些瓜葛,否則,他就很難立足。 提起這一地區,香港有一個詞來形容:品複雜。 五十多年前,這個地區确實如此,所以,這個評語也算恰如其分。但到了今天,這一地區已經高度發展。香港島地域畢竟太小,上個世紀60年代之后,香港社會有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佐墩道、油麻地、旺角等地,都异常的繁華起來,成為了九龍區的中心區域。但相對而言,与對面的香港島相比,這裏邃是香港草根階層的居住地,普通市民,如果想在香港社會嶄露頭角,有一個捷徑,那就是走進演藝圈。 許多人從這片區域走出去,隨后,他們的名字開始家喻户曉。 張柏芝是其中之一,而且,相對于從九龍半島走出去的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等人,她出道的時間,要晚得多。 1980年5月24日,張柏芝出生了,她的出生地是油麻地和佐敦之間的八文樓。 張柏芝的父親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出生在上海,童年和少年時代在中國内地生活過一段時間,後來才到香港。她的媽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國人,不過,不是人們所理解的那种金發碧眼,她的頭髮介乎黑色和棕色之間,加上眼睛的顔色又不是很明顰,如果她自己不説明,人家邃以為她是一個很外國化的中國人。 剛出生的時候,張柏芝身上的西方人特征是很明顰的,尤其是她的頭髮,偏向棕色而且帶卷曲,外形又是胖乎乎的,簡直就是一個洋娃娃。媽媽非常漂亮,是絶對的大美女一個,而且是那种大眾型美女。在外觀上,柏芝更多地繼承了母親的优點,所以,從小就是一個漂亮的洋美人,人見人愛。 隨着年齡的增長,她身上的西方人特點反而漸漸消失了,尤其是頭髮越來越黑,而且不再卷曲,基本上成了直的,如果她不説,别人幾乎看不出她是一個混血儿,差不多認定她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了。 從小,張柏芝就喜歡唱歌。儘管她的嗓音不是太好,有點沙啞,和她的性格很諧調,帶男孩子气。可這并不影響她的愛好。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