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科教    
美國研究員發現:强地震可能引發地球另一端余震
法新社 |2008-05-25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巴黎法新電)美國研究員發現,規模如四川大地震的强震發生之后,可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引發地震,几率高達95%。

這意味着,人們有一天或許能在地震發生后,更准shit~确地預測余震的頻率与强度。

美國一組地質學家的研究發現,自1990年至今,在15個强度達7級或更高的地震當中,有12個地震所產生的表面波(surface wave)導致一些遥遠大陸也發生較小規模的地震,儘管這些地區的地質构造完全不同。

此項研究結果刊登在英國的《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中,不過,中國四川兩個星期發生的8級强震并不包括在研究范圍中。

研究員之一的帕森説:“我們都知道表面波會移動。但是,多數科學家以為,這些因動態引發的地震是屬于特别情况。但事實上,它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在發生,這是令人意外的。”

他舉例説,2004年12月,印尼蘇門答腊發生大地震后,隨即在一些遥遠的地方如美國(阿拉斯加州与加利福尼亞州)和厄瓜多爾引發地震。

該研究指出,雖然由遠處地震所引發的地震强度不會太大,一般介于3至5級之間,但它也可能會比之前發生的地震更為强烈。

早前有研究發現,過去25年,有8起强度達7級或更高的地震,隨后引發了更强大的地震。

帕森説:“余震是最大的問題,以及當發生大地震后會有什么况。”不過,目前却有兩种相反的理論解釋地震后的余震如何產生。

地震后產生的震波可分為靜態引發及動態引發兩种,靜態引發是在主要地震斷層長度的范圍中產生,但是,它的影響力通常在方圓10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圍逐漸消退。不過,强震后導致較遠地區出現余震以動態引發的震波來解釋。

動態引發的震波會在地球的表面移動,同時“保持它們的波幅,即使經過再長遠的里程也不會顰著减少。”因此,要如何預測震后的影響,例如四川地震,關鍵在于要區分靜態引發和動態引發的震波之間的不同。

帕森説:“我們可以從觀察余震中開始學習,但我們必須知道當中有多少比例是動態引發的,因為(靜態引發的震波)不是永久性的,而是過渡性的。一旦震波消失后,它的影響力也跟着消失,我們确實就不需要再擔心了。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Pixfutur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