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國際    
震撼的一天,刻意保持低調――中國官員觀摩美國大選
國際先驅導報 |2008-11-11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當地時間11月4日8點10分,47歳的奥巴馬拿下最關鍵的弗吉尼亞州,成為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此時,這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剛從舊金山的一個投票站走出來,“汽車鳴笛廈祝,滿街的人在呐喊、哭泣。”已經第三次觀摩美國大選的張小勁納悶的是,到底是什么量讓這次美國選民熱情如此高漲。而這一幕,對同行的九名中國民政部門官員來説更是有些新鮮,因為在中國的基層選舉中很難看到這様的場面。

點擊圖片看原様大小圖片





大選當天,團員之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云(右)在Falls Church縣一個投票站觀摩

點擊圖片看原様大小圖片





選民自覺排隊等候投票的場景令中國觀選代表團印象深刻

震撼的一天

九名官員中,除兩人來自民政部外,其余七人均來自地方。“他們都是省里、縣里負責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的處、科級官員,來自貴州、河北、河南、湖北、重廈等省。”一路陪同這支中國觀選代表團的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部助理丁源遠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巧合的是,11月4日也是中國頒布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十周年的日子。民政部部長李學舉表示,十年來,240多万名村委幹部基本做到了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

美國大選當天,九名中國官員和四名學者兵分兩路,分别在弗吉尼亞州和加州的縣市觀摩。早上5點半,他們就從酒店出發,前往設在教堂、社區建築、市政廳和學校内的投票站,零距離觀察美國人如何實踐他們的選舉權。一直到晚上8點半投票結束,這些特殊的中國觀眾馬不停蹄地走了不下10個投票站,結果令他們大感意外。

在内部交流會上,一些官員向丁源遠感慨:讓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在舊金山的一個縣,他們看到了106歳的一個老人來投票。邃有一個全身癱瘓、戴着氧气面罩的人來投票。而所有投票站的工作人員都是志愿者,即便有補貼也是微薄的工資,志愿者中有七八十歳的老太太,也有未到選舉年齡的高中生,“他們認為這在中國不大可能看到。”

黑人奥巴馬的當選也令中國官員惊訝不已。九名中國官員大多為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年人,小時候都接受過這様的教育----“美國是一個种族歧視的國家”。“40年前,馬丁・路德・金被刺殺的時候,中國的主流聲音是,華爾街控制了美國政府,馬上就要被黑人和窮白人推翻。”卡特中心中國項目部主任劉亞偉説:“他們(中國官員)對美國政治生態演變有了近距離的觀察之后,想法應該會有所改變。”

大選結果出爐后,當地人忙着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幾乎没人注意到這些中國官員和學者在做什么在華人聚集的舊金山,張小勁和几名中國官員走進一家星巴克,以已投票選民的身份,要了一杯免費“Vote Coffe”(投票咖啡),度過了他們抵美十天來最震撼的一天。

刻意保持低調

10月23日,中國觀選代表團13人從北京出發飛往紐約,卡特中心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負責全程的費用和接待。跟往年相比,這次觀摩没有任何特别之處,他們一路從紐約、舊金山、俄亥俄,再到華盛頓,走馬觀花地瞭解美國的選舉文化和制度。

唯一的不同是增設了一個主題----電子投票技術在美國大選中的應用。“請他們從外國人角度看看電子投票技術有什么shit~优點和缺點。所有的團員都有問卷。”丁源遠説。2002年,美國國會頒布《美國投票法案》,規定地方必須運用電子投票技術,力求讓投票計票過程規范化。

除了回答問卷,中國官員再没有其他作遽。而學者則必須每天寫一篇与大選有關的博客,回國后邃要寫一個長篇主題文章,最后集結成書。為了讓中國官員對美國大選能有一個基礎的瞭解, 行前,劉亞偉給每個中國官員寄了一百多頁的背景材料,并送上了他和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吕芳合著的《奥巴馬:他將改變美國》一書。這是慣例。從1998年的美國中期選舉開始,中國民政部官員已經去美國觀摩了四次,劉亞偉都要給他們准一些相關的資料。

2004年,一位地方來的民政代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孫亞菲,“老听到美國講自己的文明与民主如何如何,却一直没有机會去瞭解。總統大選是体驗它的最佳時机”。

不過,与2004年中國媒体的廣泛報道相比,中國官員這次造訪美國却顰得异常低調。除了“民政部官員”幾個字外,卡特中心的英文新聞稿中甚至連多少人參与都没有提到。途中,他們也没有接受任何中英文媒体的采訪。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  
震撼的一天,刻意保持低調――中國官員觀摩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