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文史    
梅蘭芳,成名靠“男色” 不朽靠藝術
鳳凰文化 |2008-12-05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蔑視傳統戲曲的邱如白,不久后就觀看了梅蘭芳的表演:一次群賢畢至的堂會上,來賓有革新派(如蔡元培)、守舊派邃有袁世凱大總統,梅蘭芳表演昆曲《牡丹亭・惊夢》一折。傳説中的一見鐘情也不過如此:邱如白被梅蘭芳的美征服了,他瞪圓了眼睛,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領導鼓掌喝彩。他對戲曲的態度因為梅蘭芳而180度轉彎,接下來寫信給梅建議修改《汾河灣》身段、不顧五世為官的家族反對而挂冠辭官,全心全意幚助梅蘭芳。而梅蘭芳也熱情對待邱,接了信后就親自上門拜訪,一臉等待長者指導的熾熱----直讓人想起古希腊時代少年男子必有一位知心長者陪伴成長的曖昧關係…二人在伯夷、叔齊首陽山圖前跪拜,結下良緣。

以后的日子里,邱以梅蘭芳經紀人的姿態,全面發力,代表事件如力勸梅蘭芳赴美演出,以奪得世界性聲譽;更有感情色彩的,是在孟小冬插足事件發生后。邱憂心忡忡,擔心孟搶奪了梅心中的戲的地位。在一場戲中,邱如白与梅蘭芳妻子福芝芳坐,觀梅蘭芳与孟小冬表演《游龍戲鳳》,邱如白眼睛里不斷射出懊惱的光,幽幽地、酸酸地道:“這戲是越演越真了。”听得福芝芳臉色大變。此后邱夜訪孟宅,更与孟傾談高呼“誰要是毁了他這份孤單,誰就毁了梅蘭芳。”眼見梅孟分手無果,邱更暗自雇傭槍手,在一次宴會中假裝刺殺孟小冬,以求嚇倒孟小冬,讓二人分手。此事後來被梅蘭芳在赴美演出首演當夜發現,梅、邱之間才出現了第一道裂痕。漫漫風雪長夜,梅蘭芳离了邱如白,寂寞地獨自散步在紐約街頭,邱如白怔怔地眼望着他离去……

點擊圖片看原様大小圖片





點擊圖片看原様大小圖片





兩人的第二道裂痕發生在抗日期間。九一八事變后,邱希望梅繼續留在北平,這様對他的藝術生涯有利。他的意見是:“德國攻陷了英國,英國人就不演莎士比亞了嗎?”而梅更願意离開北平,定居上海。兩人分開。可邱何嘗一日忘怀梅。落魄的他頭髮白了,袍子舊了,仿佛失了魂,在小酒館里看到别人唱《貴妃醉酒》都發癲似的衝上去,力斥人家演得不像梅蘭芳。被打后回到家,呆望着當年結拜時的伯夷叔齊圖怔怔流泪。

因為這种痛心,當日本軍官田中隆一規勸齊如山説服梅出演后,他衝動地以梅的名義發布演出消息。結果造成梅的困境,被日本人拘捕后召開發布會,自傷身体,并蓄鬚言志,聲明絶不出演。此時梅對于邱,可謂愛恨交集。而邱到發布會上才理解了梅的决心。在病榻旁,邱痴情地望着昏睡的梅,泪眼婆娑地喃喃自語:“你想做一個凡人……”

就藝術追求來看,邱就是要把梅塑造成神,藝術的神、没有國界的神,他就是成神的最大推手。就私人感情來説,用梅蘭芳妻子福芝芳不乏凄厲的話來形容,他跟大爺簡直没一刻离了身。按邱如白扮演者孫紅雷的理解,“邱如白跟梅蘭芳是一生的……説是愛情,太狹隘了。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梅蘭芳。”梅蘭芳扮演者黎明也説,兩人是愛着的。如果戲言邱如白才是電影第一女主,那也是没錯的。邱如白是狂熱的、藝術至上的、愛着的。

歷史

歷史上的齊如山,乃梅党最重要成員之一与一代國劇理論宗師。其一生糾葛評价,絶對無法与梅蘭芳分開。

就歷史細節來看,齊如山的确是留學歸來后在梨園公會做了次講演,批評中國戲曲。他是高陽人,從小看戲長大,去了歐洲后就有點看不起中國戲曲了。有趣的是,電影中的演講内容講到勒頭,而旦角勒頭,其實是始創于梅蘭芳的爺爺梅巧玲。這次演講,譚鑫培的确在座,譚老爺子其實是個很開放的人,并不保守,一生最愛改戲,對齊如山的批評言論也保持歡迎態度。當然,等齊如山認識到中國戲曲博大之后投身戲曲研究后,譚鑫培邃是贊賞他。當時這次講演梅蘭芳應該不在座,齊如山後來回憶中似乎并没有提到。

齊第一次看梅的戲,不是昆曲《惊夢》,是京劇《汾河灣》。接下來齊寫信提建議,兩人通書信兩年之后才見面,也的确是梅主動約見齊。這是齊的持重,畢竟官宦世家子弟与戲子(當時几与“相公”同等看待)交往,在社會輿論上容易有非議。齊、梅訂交后,齊的确幚助梅很大,梅的新戲十九是由齊策划、編寫。赴日、赴美齊全程跟隨,統籌諸种事宜,兩人与余叔岩等一起創辦“國劇學會”等。電影中更多把邱如白描寫為經紀人,其實齊如山更像是梅家班的導演与宣傳總監。

相對其他梅党對“梅郎”的公開“爭風吃醋”,齊如山没有表現出個人的“私情”是如何,他更關注的邃是戲,至少表現得是這様。連兩人間熱切的話儿,也没説過几句。很矜持的。

再如對梅孟之戀,相比其他梅党,幾乎没听説齊如山有什么与的行為与言論。

直到九一八事變后,齊如山与馮耿光就梅蘭芳去向問題發生爭執,最后梅蘭芳采納馮耿光意見,遷居上海,齊如山留在了北京,兩人分開。齊如山頗凄楚而傷感、驕傲又倔强地寫信給梅:“我從民國二年冬天給你寫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藝術日有進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此后兩人聯繫少,大概也見過,詳細内情就不為外人所道了。

离開了齊如山的梅蘭芳,在藝術上并未停步,先后創排新劇《抗金兵》、《生死恨》,赴蘇聯訪歐洲。可惜接下來的八年抗戰輟演与建國后的政治任務導致梅的晚期創一出《穆桂英挂師》。解放后齊如山去了~shit,梅蘭芳留在大陸,兩人當時各自力勸對方來自己這邊,没成功,自此天各一方。某种意義上説,齊的确説中了梅的命運。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