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早,賺得多” 郭福波曾經是遼宁一家國有工廠的車工,2005年夫妻雙雙下崗后,開了一家小飯店,半年虧了五六千元,被迫關停。 “那時候看看以前的老同學們,有七八個都出國打工賺錢去了,日本、韓國、美國的都有。”郭福波被周圍人的“成功”刺激着,終于有一天也借足8万塊錢,踏上了出國淘金的路。 “没想到有這么天,我這輩子哪進過這种地方啊。”在拘留室里郭福波抱怨道。 2009年3月6日下午4點,和他在遣返所里相遇的邃有14個被遣返的福建勞工,其中8名來自福建平潭。平潭是福建省南部的一個小島,平潭人2004、2005年曾經兩次在伊拉克遭遇綁架,平潭人出國“打黑工”的“秘密”不告而宣。 林明就是平潭人,和眾多當地的年輕人一様,只要能凑够8万元的“中介費”,都夢想到國外打工“賺大錢”。然而和大部分貧窮的平潭人一様,林明凑不出這8万元錢,以前做建築工收入不穩定,一家四口剛够吃喝。 轉机出現在2008年,那一年林明認識了林我斌,后者是辦理出國勞工的“中介”。林我斌給他打開了合法到波蘭務工的一扇窗,承諾出去做后包吃包住,可以拿到每月至少700美元的收入,加班費按1.5倍計算,此外周六日邃可以打打“黑工”,一個月賺一万元人民幣不是問題。 邃有另一幅美好的未來:“打工四年之后,便可在當地申請永久居住,邃可以把家人孩子接過去”。 林明動了心,加上林我斌的妻子和林明是同村。下定决心的林明向高利貸借了8万元錢,每個月1600元利息,沉重地踏上了赴波蘭打工之路。 他們的淘金夢并非不切實際,不乏成功的先例。 在他們一行人中就有這様的例子,46歳的陳友仁曾經到以色列做勞工,六年間賺了六七十万人民幣。 “中國的勞工向境外輸出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90年代達到了高潮。”北京邊檢總站總站長滿聚友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勞工輸出的范圍也從最初的美、日、法,逐步擴散到巴、墨、加等較發達國家,范圍越來越廣。目前,世界上180多個國家都有中國勞工的身影。 出國打工潮的背后是“出得早,賺得多”的現實。郭福波在西班牙打工的餐館老闆是浙江青田人,青田人在上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旅居歐洲,1992年的西班牙大赦使得大批青田人有了合法居留身份,至今,在西班牙的14万華人中,青田人占到了70%。 “開奔馳寶馬的,做老闆的都是青田人啊,我給人家打工。”郭福波后悔没早出去兩年。 “我挺住了,可西班牙經濟没挺住” 最初,一個人在國外,讓郭福波最不能适應的是高强度的工作和壓榨人的老闆。每天規定的工作時間是10個小時,經常加班到后半夜。讓他更難忍受的是老闆的態度,經常使喚來使喚去的,晚上没有客人了,提前五分鐘換衣服下班也要被駡。 慢慢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的工資也從最初的300歐元漲到了700歐元,出國之前借的錢都邃上了,正當他看到希望的時候----2008年10月的一天,他失遽了。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