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10點,在整整11個小時后,新華社正式發出南京解放的消息,這也意味着國民党在大陸的統治結束了。
1949年4月23日23時,人民解放軍從挹江門進入南京。南京解放了。 在這歷史轉折的緊要關頭,解放南京的重大消息為何要推遲11個小時發出?更令人疑惑的是,其實,就在4月24日早晨6點,毛澤東主席邃親筆撰寫了一則消息,稱“人民解放軍正向南京急進,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則可能于今日入城。”從“如果”一詞判斷,在提筆的那一刻,他并不知道解放軍已經占領南京。 是失誤邃是策略?作為戰爭年代的新聞報道,到底肩負了怎様的重任?60年后的今天,我們尋訪當年活躍在戰爭前綫的新聞工作者,听他們講述那段墨香激昂的往事。 隨軍記者戴煌:一路上找不到發報的地方 戴煌住在北京宣武門新華社的家屬院里,他是蘇北人,身材高大,説起話來底气十足,不知道的人,可能會誤以為他是個老軍人。實際上,當年作為南京解放后第一批抵達南京的前綫記者,他的确同時身兼戰士和記者兩种身份。説起往事,他的開場白是:“已經60年了……”那一年,他剛20出頭。 渡江戰役前夕,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支社的記者,戴煌隨部隊進入揚州-滁州一綫。部隊的渡江地點在鎮江-南京一綫。這一綫的長江北岸,原先有很多敵人的據點。渡江前,經過艱苦的戰斗,已經將這些據點掃光了。 “我是跟着攻剋十二圩的一支部隊過江的。遇到了從南京逃跑過來的英軍軍艦紫石英號,我們邃開炮打了它。”解放十二圩,休息了一天,部隊奉命繼續渡江。在鎮江附近的高資,戰士們正在登船,又遇到了從南京方向逃過來的國民党艦艇,他們向解放軍陣營連連開炮。“有條船上一個團長抱着一塊門板跳進水里隱蔽,有的戰士下船回到岸邊,我的通訊員更不知道隱蔽到哪里去了。”通訊員找不到了,戴獨自按照原計划跟着先鋒營渡江。來到江南,這才發現岸邊的敵人早就跑掉了。“江面上風平浪靜,我們一彈未發就過了長江天塹。”
工兵在地上用石灰撒出路來,大家小心地穿越雷區和一道道鐵絲网,又越過了宁滬鐵路,沿着山間小道,向京(注:指南京)杭國道上的句容插去,目的是阻擊從南京潰逃的國民党軍政人員。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