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江陳會順利落幕,兩岸籤署包括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等三項協議,以及開放陸資一項共識。根据本報最新民調顰示,有五成三的民眾贊成陸資而馬英九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微幅上揚到四成五,至于民眾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滿意度則達到四成九。顰示馬政府就任近一年來,以兩岸交流為主軸的施政漸獲成果,也得到民意的認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三次江陳會是否符合對等協商、是否傷主權,民眾看法相當紛歧,認為無損主權者有三成五,認為損及主權者也有三成五,没意見的也達到三成左右。對比二次江陳會,認為損及主權者比例上升,認為未損及主權者比例却下降,這個民調數字,某种程度可説明,為什么在野党始終可以負面批評馬政府的任何兩岸政策作為,因為不必提出什么實際數据或事證,總會有三分之一的民意反對兩岸交流。 對馬政府而言,這是一個必須時時自我警惕的民調數字,馬政府自就任以來近一年時間,始終無法与在野党領袖有正常對話的窗口,雙英為了見不見面、辯不辯論總是隔空喊話,却無實質進展,最需要社會最大共識的兩岸政策,因此失去取得在野黨的參与,民意依舊陷入藍緑壁壘之爭,對立裂痕無法有效撫平。民主社會本來就有贊成与反對的不同意見,正反兩方的民意都要傾听,并從中取得最大的共識,才能在施政的同時,維�M社會的和諧,這一點無論如何執政者要負較大的責任,盡更多心力。 對最大在野黨的民進党而言,同様不能枉顧現實,慣性地擁抱三成民意自得自滿,耽溺于少數民意的喝采和壓力,忽視社會真正多數的聲音和需求,否則就永遠不可能取得多數中間選民的認可,畢竟重返執政之途不可能僅僅依賴三成民意。 民進党為了嗆馬,號召民眾五一七上街頭,可以理解,但是,從救失遽到嗆馬談判失了主權,就有點莫名其妙了。民進党主席蔡英文批評力度最大的是:在野要求的延遠權「碰都没碰」,江陳會談判完全失敗,蔡英文曾任陸委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在她任内拒絶任何兩岸政策談判協商的可能,或許因此不理解任何談判都不是在野党突如其來在談判出發前抛出一個議題,就非談不可,遑論非談成不可。馬英九在江陳會行前也曾表達延遠權确要爭取,但馬政府就任不滿一年,以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愈來愈上軌道的情况看來,至少在馬政府第一任的未來三年多時間中,總會有机會將這個在野党最在乎的議題端上��面,就不知道届時民進党會不會認為這是兩岸關係政策的「重大進展」? 曾任民進党政府經建會主委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持平地評价這次江陳會,他説shit~籤一個「籠統」的金融合作協議,没籤MOU,這是好的,「本來就該規畫完善才能籤。」根据馬政府的規畫,MOU大概兩個月后就能籤成,最重要的,接下來的籤署工作將由兩岸官方机构直接面對面商談,而不再透過兩會白手套代行,這當然是對等談判的重大進展。 事實上,一年不到時間中,三次江陳會已經讓兩岸官員上桌形成「慣例」。以這次會談籤署的三項協議,無一不是兩岸主管官員密商敲定文稿后,再由兩會人員籤署与南京兩次江陳會的兩岸航空協議和補充協議,除了冠之以「兩岸」的文字,其架构和内涵均等同于各國籤署雙邊協定的模式;至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及司法互助協議,唯未到援用「引渡條約」的法律用詞,却也套用相關法律規范,且進一步确認了兩岸司法調查單位的合作,同是邁出了一大步。 兩岸分隔六十年,自廿年前開放交流后,兩岸關係潛礁、有暗流,但潮流趨勢不可逆,兩岸不可能再回到那個彼此封鎖、敵意相抗的年代,兩岸既已取得「先經濟后政治」的共識,擱下政治爭議,以民眾利益為优先考量,政府責無旁貸,寄望有過八年執政經驗的反對党,同様回优先、民利為重的初衷,正視現實、回應民意。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