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郷親王龍元羡慕不已。“有個小哇。新房當然比以前我們那又臟又破的老房子好多了。就是不方便,我們想晒點腊肉、養猪養雞都不行了。邃有鋤頭和釘耙,這些農具都没處放了。”不少村民都有自留地,他們盼着能够盡快恢复事耕作。 “村民的擔憂我們很清楚”,付岷濤坦誠地説,“工作要一步步做。”記者發現,都江堰的各級政府都有一個“遠謀”,那就是:“借”灾后重建推動農村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地震后村民們改變的不僅是居住環境,更會是整個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向峨郷將朝城郷結合的路子走,農民將來會逐漸轉變為居民。我們正在規划引入企遽化經營,由公司來承包農作物生產。這様一來,村民們就都成為种地的產遽工人了。農具集中存放和管理,房子住起來才能真正舒服。” 龍池鎮与映秀僅一山之隔,距離震中的直綫距離不到3公里。地震發生后,龍池鎮与外界失去聯繫如今已被提拔為都江堰市副市長的龍池鎮黨委書記王晉當時做出了一個果敢的决策:十分鐘内把全郷的糧食收集并控制好。5月12日晚上,從映秀翻山逃离的數百人從龍池人手中接過礦泉水,他們惊訝地看到:龍池人正過着 “共產主義”生活,“孩子蕩秋千,女人在洗頭”。 山清水秀的龍池郷是聯合國認可的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是大熊猫和金絲猴的栖息地。王晉告訴記者,按照以往的建設規律粗略算來,正常情况下,龍池鎮完成目前的建設規模大概需要20年時間。但一場大灾難的發生,却使這個建設規模有望在2年之内就完成。“大灾難就是大机遇。”王晉説,“僅今年,龍池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就超過3億元,所有的交通問題都會得到解决。5月12日,都龍(都江堰到龍池)旅游公路就會開通。” 百姓智慧:用垮塌的木材石頭建房 無論哪個灾區,巨額重建資金的籌措和震后土地資源的匱乏,都是非常棘手的兩大難題。都江堰就此想出了不少“土辦法”。龍池鎮重建的房子清一色地木石外觀,“地震震倒的樹,剛好可以拿來做架构和窗户。既有特色,又省錢,邃防震。垮塌的山石,修整之后可以用來鋪路面。”王晉向記者介紹。 “灾后重建,不僅是建築和基礎設施的重建,更是老百姓理念和觀念的提升,這様的灾后重建才是最有意義的灾后重建。”王晉認為,“以前老百姓建‘農家樂’,10平方米就建一個標間,而且没有現在擴大到了27平方米。我跟村民們講,本隔10個房間,你把它隔20個,房間小得除了兩張床,連凳子都放不下。20個房間,得配30套床上用品。不僅投入多,而賣50元/天。如10個,好好包裝,每個可以賣200元/天。” 改變老百姓的觀念,要經過不少有趣的博弈。“比如我告訴他們房子的外墻不要貼那种老土的瓷磚,貼傳統的青磚才有特色。他們一開始不听,愣是説瓷磚好,後來听游客説‘ 青磚看着舒服多了’才相信。以前,地上統統澆水泥;現在政府鼓勵他們用地震震出的碎石鋪地。村民説撿石頭太麻煩。我對他們説,皇宫里就是這么的。他們就認可了。 百姓自創:宅基地換“半邊房” 有意思的是,都江堰的某些灾后重建新模式,是由老百姓自己開創的。紫坪鋪鎮沙灣村一組組長孫遠洪全家年收入不過一兩万元,地震又摧毁了他家的房子,真是雪上加霜。他在得知成都市政府去年8 月7日下發的《關于加快灾后城郷住房重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那塊353平方米的宅基地。 很快,他就与12個城里人(聯建方)達成了一致協議:每個城里人出資5000元,總計60000元,獲得孫遠洪180平方米的宅基地40年的使用權。12個城里人合資在此宅基地上修建一幢3層小樓,共12套,每户40余平方米,都帶立厨衛和卧室。每户城里人每年需要交給孫遠洪800元的管理費。40年的合同期滿后,12個城里人再把小樓的使用權移交給孫遠洪。 對于城里人而言,每户大概出資55000元用于獲得40年的房屋使用權和房屋修建,再花 32000元請孫遠洪管護房屋。花費不到90000元,就可以坐擁40年的“山水”,享用自己的“郷間别墅”。“孫遠洪創造的重建模式,為有效解决灾后重建的資金瓶頸,找到了一條新路子。”都江堰的市委領導評价説。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