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鄭和到馬六甲時,“中國寶船到此,則立排栅,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内”,此地,在後來的史料稱之為“官厂”。返航時,各支船隊“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内”,停泊候風,一旦“南風正順,于5月中旬開洋回邃”。 馬六甲航運中轉站的建立,意味明代中國建立了以東南亞為基地的戰略緩衝區,那時的南中國海真正成為中國的内海。 馬六甲商遽王國的興起 今天,人們在馬六甲可以看到馬來人、華裔、葡萄牙裔聚居的街區,可以看到葡萄牙人修建的圣地亞哥城門和圣保羅教堂、荷蘭人修建的總督府、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以及中國式廟宇。眾多的古迹蒼苔覆石,略顰破敗,日夜和着習習海風,默默地講述着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 15世紀馬六甲与當時亞洲最强大的明王朝建立戰略同盟關係以政治上的讓步,換來馬六甲一個世紀的和平与繁榮。此時同時,馬六甲國王勵精圖治,試圖逐漸擺脱明王朝的政治影響。 在馬六甲王國的發展方向上,它選擇了伊斯蘭化,而没有像越南采用中國傳統的儒家立國思想。 特别是從1445年起,馬六甲王朝的第4代國王,穆扎法爾・沙繼承王位后,采用穆斯林君主的尊號“蘇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穆扎法爾・沙,原名羅�・卡希姆,中國《明史》譯作速魯檀無答佛哪沙。1446年他正式登上王位,自稱蘇丹,他是馬六甲第一個采用蘇丹稱號的國王。他在位時,伊斯蘭教沿着蘇門答腊和爪哇各港口迅速傳播開來。 這位馬六甲的第四位君主,在執政后,拒絶向信奉印度教的暹羅繼續納貢,1446-1447年馬六甲軍隊先后兩次從海陸擊敗暹羅軍隊的入侵,從此暹羅欲征服馬六甲的企圖暫時中止。他加强軍隊建設,擴充艦隊,控制了馬六甲的海岸,并派兵從西北攫取雪蘭莪作為糧食基地,又控制了蘇門答腊海岸的戰略要衝,成為該地區的霸主。 在貿易上,當鄭和大船隊絶迹于亞洲海域之后,馬六甲充分運用了明王朝建立起的貿易网絡。卡希姆努力使馬六甲成為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商人之間的重要貿易橋梁。他鑄造統一的阿拉伯文錫幣,正面為“蘇丹穆扎法爾・沙”,背面為“宇宙与伊斯蘭教之救主”。 當1459年這位國王去世時,馬六甲迎來了它鼎盛的時代。 馬六甲在16世紀大航海時代興起前,成為東亞不折不扣的海洋城市。每年吸引好几百艘着季風前來貿易,中國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歐洲人擠滿了港口。從中國來的樟腦、絲綢以及陶瓷,從印度來的織品,菲律賓蔗糖,摩鹿加群島的檀香、丁香、豆蔻等香料,蘇門答腊的金子以及胡椒,婆羅州的樟腦,帝汶的檀香,以及馬來西亞西部所盛產的錫,統統匯集到馬六甲,再轉運到世界各地,馬六甲儼然是當時商品的全球集散中心。 當馬六甲一躍成為地方霸主之時,明朝廷采取了嚴厲的海禁政策,不僅停止政府龐大船隊出海的計划,而且嚴厲制裁私自到東南亞等地的中國貿易商人。當明帝國自動放棄海洋,放棄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之時,馬六甲王國逐漸擺脱明帝國影響之時,西方殖民勢力已經來到家門口,傳統的伊斯蘭王國已埋下滅亡的种子,中國真正退出馬六甲海峽的時代即將來臨。 葡萄牙控制馬六甲 我們很難想象在歷史上的歐洲,香料曾經多么貴,多么人魂牽夢縈,甚至無數人為其失去生命。這使得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條新的航綫到達香料群島。 15世紀起,葡萄牙走在了向東方前進的前列。馬六甲是他們前進東亞最繁榮國家----中國----最近的橋頭堡。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