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觀點    
中國崛起的軟肋:信仰
普世社會科學研究网 |2009-07-25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要解决今天中國人信什么問題,不能脱离了時代搞倒退,不能回到儒家、恢复建禮教;也不能照搬毛澤東。儘管孔子和毛澤東都有效地解决過中國的信仰問題,但在全球化、信息時代迅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即使我們原封不動的把孔子、毛澤東請回來,他們也解决不了今天中國的問題。要解决今天的問題,唯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信仰創新。所謂傳統,就是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中國的軟實力。几千年來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乃至亞洲許多國家建立信仰的基礎与沃土,其穿透力与輻射力跨越了時空,超越了政治,遠在任何主義之上。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才能使中國人的民族共識有一個堅實的根基。所謂信仰創新,就是使用新思維、新辦法應對新時代信仰的現實需要,走出一條信仰上的新路子。中國在信仰問題上的現實需要是什么是要為國家(社會)和個人找到可以作為精神支柱的信仰体系這是今日信仰問題上的最大挑戰。

回應這個挑戰,首先要敢于承認現實。迄今為止,中國的官方信仰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作為宗教化了的官方意識形態已經六十年了,要把它繼續擺在中國社會精神支柱与核心价值的地位,作為全國人民信仰的共識是脱离實際的一厢情愿。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最核心的理論是剩余价值与無產階級專政,它們對希望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的無產階級政党來説,确實具有指導意義;但在時間、條件、環境、目標、對象改變之后,馬克思主義如何能够相應地變成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指導思想,對全世界取得了政權的馬克思主義政党來説都是一個极大的挑戰。馬克思主義誕生已經160年了,其間無數馬克思主義政党領導人民前赴后繼、英勇斗爭,但在世界范圍内,能够奪取政權、掌握政權的寥寥無几,其中真正成功持續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思。中國的成功恰恰是對經典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反复改造,先后推出了毛澤東版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版馬克思主義,中共才得以奪權、掌權的。1979年以來,中國用的是鄧版馬克思主義。30年過去了,現在党需要推出一個新版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信仰目標。對中國共產党整体而言,今天的第一要務是如何保持黨的執政地位。捍衛馬克思主義与掌握政權、領導中華民族前進之間并無絶對的關係嚴酷的現實是,中國人(包括香港、澳門)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但絶大多數人不可能真誠地信仰馬克思主義,自愿地將其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人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實事求是。中國目前信仰上的空虚不是因為没有官方提倡的信仰,而是因為大家不願意相信它。中國共產党作為執政党,其目標不是利用政權去維護一种主義,而是要應用任何一种代表人民願望的理念鞏固政權,意識形態應該為政權服務,而不應讓政權為意識形態服務。當一种意識形態不起作用時,就需要更新,找出一种新的替代物。如果無視舊的意識形態的效果,仍然要繼續保留它,結是形式上“忠于”党,實質上却削弱和損害了黨的利益。為此,党必鬚為現階段的中國提出一個嶄新的、得到人民公認的社會發展共識,這個共識必鬚体現民眾的願望、時代的特點,成為中國社會的最强音、主題詞,成為中國人未來一個歷史階段的共同信仰。這個信仰不是舊版馬克思主義,也不能是某种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儒教或其他任何一种宗教),因為黨的信仰不同于宗教,不是任何宗教的代表。在國家与宗教的關係,中國不能走政教合一的道路,不能設立國教。

在這様一种新的形勢下,中共在處理信仰問題時可以把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分開,把党對黨員的信仰要求与普通人的信仰標准開。黨的目標應該是如何保持權力而不是做哲學上某种主義的捍衛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應該從面向全社會移回到党内,作為党内意識形態處理。党在嚴格要求黨員信仰的同時,應提出一种全社會、全民族都能接受的、植根于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政治共識,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它不是馬克思主義,也不是某种宗教。党也不必對群眾提出强制性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要求或將其作為測試普通民眾的政治標准簡單地説,中國共產党要做的是党有自己的信仰,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全民共識(信仰),每個公民個人也有自己的信仰。三种信仰内容不一様、層次不同、關注點不一様,各有各的范圍,可以重合但并不矛盾。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