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關于學區房的激辯在延續,現實中學區房的“天价神話”也在延續。學區房在家長之間不斷轉手。 据易居中國-克而瑞(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給《新民周刊》的一份研究報告顰示,中國一些特大城市學區房的售价往往高于非學區房10%-15%左右,而這明顰的“溢价”不但没有影響到購房者的熱情,反而吸引來更多的購房者----他們已將此列為孩子的教育投資。 跟着政策轉 “學區房”的概念近几年才受到關注,它的產生与“就近入學”的招生政策緊密相關。 1986 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其中第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學”。那時全國大多數老百姓邃習慣于單位的福利分房,單位給的房子在哪里,孩子就在附近的學校上學。很多大工廠就辦了學校,讓孩子和同事的孩子一起上學,彼此有個照應,家長心里也放心。 那時尚未流行“别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的中國式焦慮。雖然高考同様是千軍万馬過獨木橋,但没有多少人會從小學開始未雨綢繆,加上“買房”本身就是稀罕事,“學區房”幾乎是聞所未聞。 其實,我國的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早在1980年就已悄然啟動。當年6月,中央政府提出,准許私人建房、私人買房准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正式推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但習慣了30多年住房供給制的中國老百姓對商品房這一新生事物半信半疑,哪怕每平方米100多元的价格也無人問津。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宣布,從當年開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計划,分期分批地推向全國,目標是實現住房商品化,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資,鼓勵職工買房。1998年無疑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的3月2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説:“我們必須把現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為貨幣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讓人民群眾自己買房子。我們准今年下半年出~shit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為商品化。”一席話宣告實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政策的終結。從此,中國的住房分配走上商品化道路,中國房地產遽迅速崛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談到,“在《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前,全國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入學方式,有些地方公辦學校采取的是摇號,有些地方采取就近入學。學區房現象不止在上海存在,在全國一綫、二綫城市都先后出現過,先實行‘就近入學’的地方就先產生學區房現象。” 2003 年,上海市教委頒布了公辦小學和初中招生“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隨之學區房悄然升温。“90年代末上海興起第一波購房熱,不少家長會把商品房周邊的教育資源納入購房考量,許多開發商就已在廣告中打出‘距離某某名校僅10分鐘步程’這様的招牌。”熊丙奇説,“但那個時候‘比鄰名校’并不是購房的必要條件,畢竟靠近名校不代表孩子就能上名校。上海學區房真正興起是在政策出~shit后。”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