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國總統布什(George W. Bush)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1997年以來首度訪美。正如最近一份重要研究報告的作者所述:“美中關係關重大,不容忽略,而且至關重要,不容誤判”*。兩國注定要合作,問題是如何最好地合作。 人們無法想象比美中更不“般配”的一對國家了:一個是民主政体,另一個是威權政体;一個是啟~shit動的產物,另一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遽帝國。雙方的良好合作不僅需要想象,邃要有意志。否則可能導致又一個糟糕的無序時代。世界絶不能讓和平交流和繁榮的机會從指尖溜走,重演20世紀上半葉的悲劇。 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需要可由多邊机构獨自支撑的自愿、持久、守紀的合作,在經濟領域尤為如此。這适用于布什總統和胡錦濤主席關注的一個問題:匯率与“全球失衡”。匯率政策和保護主義壓力之間的惡性互動,是對經濟開放的最大威脅。 許多美國國會議員把美國不斷擴大的巨額經常賬户赤字歸咎于中國。美國經濟在强勁擴張,而保護主義壓力得到了抑制。但下一輪經濟低迷到來時會發生什么?正如哈佛大學的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最近也指出的那様,這种經濟低迷并非不可能,因為~shit美國家庭格外低的儲蓄和格外高的借貸,才將美國内需維持在足够抵消美國巨大貿易逆差的水平**。 為什么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多邊的呢?答案的第一部分在于經濟:全球國際收支在本質上是多邊的。即便人們錯誤地聚焦雙邊平衡,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赤字其總体赤字的四分之一。在全球背景下,我們發現,中國經常賬户盈余大致相當于石油輸出國家和發達經濟体(除美國外)2005年盈余總額的六分之一。 答案的第二部分在于政治。如果美中關係純粹當成雙邊關係看待,那所有爭議就變成權力和威望問題了。“贏”就是施加權力,“輸”就是失去威望。目前美國比中國更强大。如果美國在雙邊關係强加自己的意志----也許通過威脅征收進口關税的方式,就像它1971年打破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匯率体系所做的那様,那美國就會令别。但今天中國与美國的關係与冷戰時期日本和歐洲与美國的關係同。有損兩大强國的一系雙邊衝突,會毁掉今后几十年世界所依賴的工作關係 答案的最后一部分是首先對挑戰達成共同諒解,才能達成解决方案。匯率政策談判需要一個睿智誠實的中間人,這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存在的目的。它能提供可信、權威的全球局勢分析,把大國間的潛在衝突轉變成有關共同利益的討論。這就是將于本周末在華盛頓春季會議上討論的IMF改革問題,既不晦澀,也非次要的原因。 在最近一次有意思的討論中,IMF首席經濟學家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指出,“各國都將監督作為建設性妥協的基礎時,監督才可能最有效”***。布什政府對國際金融没什么趣,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更是不屑一顧。這是錯誤的。改革后的IMF能有效推進布什政府和我們都需要的討論。 中國仍是全球國際收支中的關鍵角色。去年,中國的經常賬户盈余約為1500億美元。假如石油价格更低的話,盈余會更可觀。到今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 (中國大力入市干的衡量標准一)很可能超過1万億美元。鑒于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和持續流入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國可以毫無風險地承受500億美元的經常賬户赤字,這將使中國的國際收支情况發生約2000億美元的變動。世界需要讓謹慎的中國領導層相信,這种變化(其本身需要加快貨幣升值進程)不僅是“唯一超級大國”的要求,也符合其自身利益。朝着這個方向努力,邃將展示中國在全球經濟体系扮演領導角色的能力。 單個國家的意志無論多么大,也無法保證全球秩序。即使没有别的因素,單是中國的崛起也足以确保這一點。多邊主義是幚助世界大國合作的一個途徑,對各方都有利。但要使這一方式奏效,那么責監督的机构就必須是可信、合法的。這就是為什么當務之急是大幅調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以及從合格的全球候選人中推選總裁。 全球匯率及宏觀經濟政策討論的處理方式,也与美中的全球行為方式這一更大的問題有關。美中關係無止盡的權力角逐,邃是在更為合作的多邊框架中保障各自的利益? 制度化的合作可成為新型全球秩序的基礎,這是美國領導人在二戰期間及戰后的真知灼見。在中國崛起之際,這個愿景同様适用。美國在考慮如何改革自己創立的多邊机构時,也能幚助决定中國如何看待其自身的新角色。 面向新時代,美國可以重啟多邊方式,也可以將其埋葬。讓它做出明智的選擇吧。 *《中國:資產負債表》(China: The Balance Sheet),C・福雷德・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n)等著(《紐約:公共事務》(New York: Public Affairs),戰略与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和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提高美元競爭力的理由》(The Case for a Competitive Dollar),www.nber.org; ***《國際主義精神的衰落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Ebbing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6年3月8日,www.imf.org。 作者簡介:馬丁・沃爾夫 (Martin Wolf)是《金融時報》的副主編 (associate editor)和首席經濟評論員。他對全球經濟有着精闢的深刻分析,獲得了國際上各界廣泛普遍的承認贊賞。最近,在他榮獲 2003 年度“最佳商務記者奬”評奬中,他獲得了其中的“十年杰出成就奬 ”等殊榮。沃爾夫先生1971年畢遽于牛津大學,獲經濟學碩士。然后,他到世界銀行任職工作,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資深經濟學家。1999年以來,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 “世界經濟論壇 ”的特邀評委成員。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