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號 豹一主力戰車(Leopard-1) 製造國/厂 德國/Krauss-MaffeiP 使用國 德國、比利時、丹麥、希腊、意大利、荷蘭、挪威、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亞 車体尺寸(m) 全長7.09(不含炮管) 全寬3.25 全高2.613 戰斗重量(ton) 早期型:40.5 后期型:42.5 發動机/馬力 MTU MB 838 Ca M500柴油机*1/830 推重比(hp/ton) 早期型:20.75 后期型:19.53 极速(km/hr) 65 續航力(km) 600 乘員 4i5] 武裝 主武裝:L-7 51倍徑 105mm旋膛炮*1v/G- 次武裝:7.62mm同軸机槍*1
7.62mm防空机槍*1
四聯裝烟幕彈發射器*2
豹1A5坦克06-09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德國戰車与裝甲部隊名垂青史,不僅是因為他們革命性地將戰車集結成机械化部隊加以運用,同時也歸功于德國當時著名的虎、豹等优秀戰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敗的德國因為蘇聯魔爪介入而分成東德与西德。其中,屬于西方陣營的西德在重建武力之際,也跟當時全世界各美國盟國一様,大量接收美援裝備,包括配備90mm主炮的M-47、M-48等美制主力戰車。1957年,西德、法國展開一項合作計划,發展一种戰斗重量為30ton、最高時速65km、配備105mm主炮、采用气冷多燃油引擎的主力戰車的新型戰車來取代這些國家陸軍中已顰落伍的前述美制戰車,而意大利也在1957年加入此一計划。在最初的協議中,德國与法國將各自推出一种設計,經過評比后擇一成為德、法、義三國的共同主力戰車。在1960年代初期,雙方的設計都已定案,西德推出的就是本文介紹的豹一式(Leopard-1),主承包商為克勞.馬費(Krauss-Maffei),次承包商為克魯伯(Krupp),這是德國在二次大戰結束后自行研發的第一种戰車;而法國推出的則是AMX-30。不過此計划隨后便遇上雙方有所歧見、利益擺不平的情况,終于在1963年宣告破裂,德法各自采用自家的產品。而意大利在采購美制M-60A1之后,轉向西德的豹一,意大利也是唯一獲得德國授權生產豹一的國家。首輛豹一原型車在1963年推出,并立刻与法國AMX-30的原型車一同在德、法數個場地進行測試。在1965年,豹一正式投入量產并進入西德陸軍服役。克勞.馬費負責大部分豹一戰車以及少數由豹一衍生的几种工兵車型,克魯伯則生產少數的豹一戰車以及大部分由豹一衍生的几种工兵車型。
豹一的設計哲學与AMX-30類似,為了机動力而傾向于犧牲裝甲。早期型豹一的戰斗重量約40.5ton,高于西德最初預期的30ton,介于早期型M-60(45.9ton)与AMX-30(36ton)之間,此外配備大功率發動机,使其獲得當時一流的机動力(不過也由于車重大于預期,因此豹一的机動力与西德陸軍最初訂下的標准所差距,不過仍為當時最高水平);防護能力方面,重量較輕的豹一當然無法与英、美、俄戰車相比,不過會比36ton的AMX-30好一些;不過豹一的体積比M-48/60小,被擊中的机率比較低。由此可見豹一比AMX-30技高一籌,雖然重量稍大,但發動机功率較高,所以邃是獲得与AMX-30同級的机動能力。總而言之,在1960年代,豹一的綜合性能在西方戰車中算是相當杰出的。
豹一采用鋼質焊接車身以及鑄造炮塔,裝甲最厚的車頭也僅70mm,非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則不超過25mm。炮塔正面有造型狹長的炮盾,炮塔整体避彈造型比龜殼狀的M-48戰車炮塔好很多,不過炮塔正前方的裝甲僅在50至60mm之間,所以抗擊力仍然不足;不過西德將豹一的裝甲防護視為后續改良重點之一,故日后其防護能力有顰著的改善。動力方面,豹一采用一具MTU MB 838 Ca M500柴油机,在每分鐘2200轉時能輸出830匹馬力,是當時西方輸出功率最大的戰車用主机,使得豹一擁有絶佳的机動性,推重比達20.75,最大路速達65km/hr。与發動机搭配的則是ZF公司的4PH250液壓机械式變速箱。豹一采用傳統的扭力杆懸吊系,承載輪多達七對,其中第一、二、三、六、七對承載輪裝有液壓避震器;數量較多而直徑較小的路輪可降低車高以及接地壓力。如果不加裝任何配件,豹一能涉渡2.25m深的水域,如果加裝相關配備則能渡過4m的水深。豹一從A2開始,便配備核生化(NBC)防護系。豹一編制有四名乘員,包括車長、駕駛、炮手与裝填手,車長与炮手位于主炮右側,裝填手席則在主炮左側。駕駛席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可換成增像式潛望鏡。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