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觀點    
諾貝爾奬之痛:我們邃是要向美國學習
南都 |2006-10-11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南都社論/昨天,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評選結果公布,得主又是一名美國人。此前一周,美國人已經包攬三大科學奬項(生理學或醫學奬、物理學奬、化學奬)。這些諾貝爾奬不考慮國籍,它本是以人類為無間的集体,來廈祝我們這個物種的智慧和光榮。但是,在這個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位的地球上,在我們這個被崛起之夢煎熬的國家里,人們對于獲奬者的國籍更加敏感。而且科學意味着競爭力,經過不太長的路徑,它就可以轉化為政治經濟實力。這一次美國諾奬丰收,可能會有人重新衡量中美之間那難以衡量的差距。

美國的土壤和空气,為什么更适合科學發展?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社會的烏托邦化描述:它的科研机构制度寬松;它的國民价值很尊重科學;它的文化精神崇尚自由、鼓勵創造;它資金雄厚,它匯集全世界的頂尖人才……与之相對應的,中國的每一項指標都讓人羞愧:我們的科研激勵制度是短視的,甚至邃包含着大量的造假和腐敗;我們社會流行的价值觀正在遠离榮譽感,不管是科學探險的榮譽邃是社會理想的榮譽;我們的文化傳統崇尚服從、鼓勵循規蹈矩;我們的科研資金捉襟見肘,我們的頂尖人才流向海外(主要是美國)……這様的比較看起來讓人絶望,可是想一想,却也并没有哪一項指標是不能改進的。如果我們真的已經認識到了差距,如果我們真的能够坦然地承認,美國社會已經找到了很好的辦法促進科學發展,那么只要向美國學習就够了。

向美國學習。

在諾貝爾奬的榮光照耀美國的這一周,有人為中國嘆息,有人為美國鼓掌,有人心複雜地再一次强調美國的帝國主義霸道。美國社會當然有其自身必須面對的問題,可是這并不能遮蔽它的進步之處。我們看待他國,就像看待他人,應該着重看其优點。只要是先進的、于我有用的,我們便要拿來。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打破了資社的偏見,向西方國家學習發展經濟的經驗,拿來了有用的東西,取得了進步。但是,比之經濟發展,促進科學發展的社會動因,藴藏在社會秩序和社會精神的更深處。我們當然應以更大的决心改變自我,以更大的勇气突破成見,才能把核心优勢學到自己手中。

其實,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一點都不夸張,以一年一次的頻率,强迫我們認識到自己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准shit~确位置。中國近三十年的發展速度确實讓人驕傲,但是發展階段仍然讓人焦慮。如果我們帶速度的驕傲去輕視他人的經驗,如果我們以特殊國情為藉口去否定他人的經驗,如果我們放棄向他人學習,那么只會讓我們走更多的彎路,付出更大代价。如果我們學習了二十几年就羞于再師他人,那么們就必須反省這虚妄的自大,這自大中隱含着讓人悲哀的自卑和懦弱。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4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