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產經    
華爾街警告:中國股市應慎言泡沫
華爾街日報 |2007-02-16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Chi Lo/近段時間以來,中國高層領導人屢屢對“投机熱”和資產泡沫發出警告,這其中不乏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這様的高官。房地產市場去年是關注的重點。眼下監管者們又將注意力放在了一路飆升的股市上。儘管他們擔心股市會出現泡沫,這一點無可厚非,但這种擔心似乎來的太早了點。 由于許多中國投資者在養老問題上都無法依靠國家保障体系因而他們另辟他徑,希望用手頭現有的資金去投資那些能帶更大收益、進而也為他們的退休生活帶更多保障的領域。而一旦投資者信心重回股市,那些數目可觀的銀行存款也就成了他們購買股票的强大后備資金。之所以説信心重返,那是因為中國股市的不成熟性使其無可避免地會大起大落。

這様一來問題就產生了:是何种因素使得投資者一直信心不减呢?從估值角度看,原因在于國内股市在2001到2005的五年間長期處于低迷狀態。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這段時間中,A股(大陸企遽在境内上市的股票)市場的平均市盈率超過60倍,遠遠高于其歷史水平。這様的估值水平過高,因而難以持久。之后的五年中,隨着股市下滑,市盈率也隨之下降,到2005年年中,市盈率已降至15倍。正是在估值降低的有力刺激下,投資者得以信心重拾。

儘管政府進行了有可能增加股票流通量的股市改革,但其對股价的抑制作用這次却并未表現出來。2005時中國政府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允許國有企遽的非流通股(當時占已發行A股的65%)上市流通,以此達到擴容股市以及增加股市透明度的目的。政府以往實施旨在减持國有股的改革時,由于投資者擔心股价遭稀釋而紛紛抛售股票,股价往往應聲下挫。而2005年的改革却不同于以往,政府不僅設定了禁售期來緩解過量供應引起的恐慌,邃通過現金償付將小股東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此外從宏觀經濟面來看,經濟增長前景也得到了改善。投資者預計中國經濟中期内會以9%的速度穩定增長,但在亞洲金融危机及2002年高科技泡沫破滅后,投資者曾由于擔心通貨緊縮而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心存疑慮。再者,很多投資者都預計人民幣中期内將繼續升值。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投資者在1998年至 2002年時曾擔心人民幣會出現貶值。

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對于以人民幣計价的資產而言,其風險調整回報率已大幅上升。但另一方面對中國投資者來説,無風險銀行存款的利息却不能与之相适應。在政府的調控下,儲蓄利息自2004以來漲幅并不大,2.5%的利率水平与1999時大致相當,而當時的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机爆發后正面臨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与銀行儲蓄少得可怜的回報率比起來,股市的吸引力就變得更大了。2006年年初以來,數十億的人民幣源源不斷地涌向中國股市,受此影響,上證指數在過去一年中漲幅超過一倍。而如果銀行帳户中的其余流動資金也流向股市,那么來股市將繼續上演牛市行情。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股市就如同一列永往直前的火車,强勁的基本面因素為其提供了前進動力。充足的流動性意味着市場藴藏有大量的資產需求。原則上説此時應收緊貨幣供應來抑制這种過熱的需求,但這或許收效甚微。考慮到目前規模龐大的流動資金,小幅加息將無濟于事;相比投資股市帶的收益,2.5%的存款利率的确相形見絀。

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股市都表現出需求過熱迹象,那么對這一問題,中國政府應該拿出何种對策呢?辦法有限,而且很多都没有太大説服力。除非通貨膨脹或是經濟增長預期發生變化,否則要抑制這一過熱現象央行就不得不大幅加息,而此舉將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嚴重放緩。如果大幅加息成為現實,那么市將隨之暴跌,一系私有化計划也將遭到扼殺。此外,利息飆升邃將吸引外資流入,從而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所有這一切都是中國政府不愿看到的。從目前情况看中國并没有明顰的通貨膨脹迹象,這也為央行維持現有利率(而不加息)提供了有力理由。

面對自己苦心營造的股市复shit~蘇,當局對于自己的舉動顰得十分謹慎,他們擔心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市場大幅回調。因此有理由預計政府今年不會實施大規模的緊縮政策,而僅有可能小幅加息或是小幅提高存款准金率。与此同時,官方將不斷抛出警告,但其作用僅限于放大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影響市場情緒和資本配置。

由于中國政府為遏制房地產市場投机行為而開征資本利得税的做法已初見成效,因此當局有可能將類似做法引入股市。今年年初財政部頒布了新規定,要求年收入超過12万元的人自行申報收入情况,他們投資股市獲得的利潤也需申報。這可以被看作是對股票收入開征資本利得税的序曲。

然而,在應用税收工具時中國政府應三思而行。雖然通過加息和提高資本利得税率(或其他任何税率)可以為過熱的資產需求降降温,但在前者增加了居民利息收入的同時,后者以犧牲消費為代价來提高財政收入。鑒于中國政府已在其“十一五”規划中清楚地闡述了它的政策目標,即: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由投資及出口向消費轉變,因此在為資產需求降温時,提高税率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最好的解决辦法應該是增加股票供應,擴容中國股市。通過允許國有股上市流通,中國政府正在逐步推動這一進程。同時,為了增加股票供應量,海外上市的中國企遽應被允許回歸國内A股市場,邃應允許更多國有企遽實施私有化。

中國股市在短期内或許會出現回調,但牛市局面不會結束。中國需要适當的結构性政策來為股市和利率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如放寬首次公開募股(IPO)限制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等。對于一個已被“誤診”的泡沫,如果再施之政策方面的“猛藥”,那問變得更糟。

(編者按:本文作者Chi Lo是一名經濟策略師,着有《無中生有的中國經濟威脅論》(The Phantom of the China Economic Threat)一書。)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