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聞國際    
歐洲,搶救環保危机的先鋒
亞洲周刊: |2007-03-22        
聲明: 本消息或因風格和篇幅原因進行過編輯,但未經核實,也不代表我們的立場、觀點或建議。如有侵權,聯繫秒刪。[ 使用條款 ]

贊助信息

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美國不肯為挽救全球環境惡化作出承擔,歐盟峰會通過决議减少廢气排放量,為世界各國作出榜様,美、俄、中、印及各國都應考慮發展替代能源,開發緑色科技。

從去年八大工遽國高峰會首次將地球暖化以及替代能源問題列入日程表后,這個攸關人類未來至鉅的大問題即日益迫切。在這一年多里,歐盟的環境部長及能源部長會議頻頻,歐洲議會也不斷听證討論,最后的結論終于在最近歐盟高峰會上定案,歐洲已帶著世界,在對抗暖化問題上邁出歷史性的一大步。

根据歐盟峰會所通過的方案,歐洲二十七國承諾到二零二零年將把二氧化硫廢气排放量降低到比一九九零年减少百分之二十。歐盟并宣示,若美國、俄國、中國和印度等大國也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則歐洲願意再减少百分之十的排放量。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元首也同意到二零二零年時,將讓再生能源之使用量增加到百分之二十,并將額外再節省百分之二十的能源。

在當今這個受美國主導、人們看問題也著重政經軍事与衝突問題之時刻,歐盟的這項划時代决定因而無法得到相匹配的重視。但事實上是這些决議具有無比重要性,法國總統希拉克表示,這是十二年來歐洲所做的三大成就之一;德國總理梅克爾宣稱此决議可使人類避免浩劫,也替世界的合作開啟了新的方向;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認為,這是歐洲以無私之心在全球議題上取得了顰著的領導地位。

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有關生態環境、地球暖化、气候突變等問題即逐漸浮現。但因人類的惰性和國家間追求成長的競爭,這些問題始終未曾受到各國當政者的注意。及至九十年代末雖有“京都議定書”的草籤,但美國宣布退出,問題長期拖延。根据專家估計,目前的地球已超負荷百分之二十。如果現在仍不行動,在可見的將來,人類經濟的受害將達到百分之二十五。最近聯合國的報告也指出,未來二十年有數億現在有水可用的人變成無水可用,每年將有一億人因海平面升起而失去家園,當然更多其他因為气候异變而造成的問題,如物種滅絶、疫病流行等也都將迎面而來。而對此問題,目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四成的美國,為了維持其世界霸權而退出“京都議定書”,并不斷擴大排放,這种自私自利的作風已招致全球公憤,而相對于美國,歐洲的优越性已充分体現。

就慷慨公義層次而論,它在面對美國的自私自利時,并不自認吃虧,而是决定不管美國如何,歐洲决定先行示範。根据當時的“京都議定書”,從一九九零到二零一二年,歐洲必須减少排放百分之八。而現在它則决定到二零二零年擴大到降低百分之二十。我們都知道,歐洲大幅减少排放,對歐洲的政府、公司和人民,都將是重大挑戰,而且在調适期邃必然會付出經濟生活上的代价。這种宁愿自不利也要為攸關全人類的暖化問題做出表率的態度,史上可真是絶無僅有。歐洲領袖及各政府的這种大擔當,實堪欽佩。

就歐洲人民的格調而言,降低排放當然意謂著每個人都必須主動放棄一些便利的享受。例如,飛机的排放量占了相當大比重,因而各國考慮對机票征收環境税,搭机越多越遠負擔越重,對喜歡旅游的歐洲人,對此并無意見,認為犧牲一點改為近距離旅游亦無妨。而歐洲冬季寒冷,保暖燃料消耗极大,為了達到節能百分之二十的目標,家庭即要做出節能的調整而多了花費,歐洲人民也不以自私的理由加以抵制。這都顰示出歐洲人民的确有其优越的一面。

而更值得討論的,乃是歐盟高峰會的决定,其實也极具遠見。因為當歐洲决定减少排放,它就必須加速開發再生替代能源,發展節能科技,以及在建築上做出節能設計等。這意謂著歐洲因此將更加往緑色科技這邊移動,累積一段時間后,它在這些科技上即會拔得頭籌,歐洲的太陽能科技、風力、潮汐發電、節能建材的研發都已与日俱進。特别是歐盟對汽車廢气的排放,將由目前每公里一百六十三克降到二零二零年每公里九十五克,這將在燃料和引擎科技上更加持續進步。緑色科技的開發,這是极大的遠見。

因此,歐盟高峰會的决定,乃當今世界少有的先驅性範例,而我們切勿認為這只是歐洲的家務事,而是歐洲要透過以身作則,向美、俄、中國、印度等大國做出道德性与感召性的勸説,地一個歐洲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歐洲人建立了榜様,必須更多國家來響應。

我們認為中國已應對這個具有新价值意涵的議題做出反省。中國近年由于快速發展,各式各様的環境問題已迅速惡化,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政策的設定也同様成了新的挑戰。在這些問題上,中國有美國這個反面教材和歐洲那個正面榜様可以選擇,制定排放標准强化再生替代能源及開發緑色科技,或許就是中國必須要走的路。

贊助信息

您的觀點至關重要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

Valueimpression: super cool 168

    © 2025  八闋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反饋意見業務合作隱私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