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是因為太窮:兩個堂兄弟合娶一個媳婦;8户人家、30多口人,全都住在山洞里;每天三頓吃苞谷面炒洋芋粉,稱作“金裹銀”…… 在大巴山深處,庫區腹地,原巫山縣官陽區硝洞阡,曾經生活着重廈最后的岩居部落。三峽工程上馬之后,這8户人家開始逐步搬遷,接受現代文明。 不久前,三峽工程開始試驗性蓄水,整個三峽工程具備雛形,岩居部落的生活轉型也已基本完成。新生活給他們帶新幸福,也帶一些新煩惱。
陶家人曾住過的硝洞阡岩洞(白圈處,資料圖片)
陶朝生一家人在新家前合影
合娶媳婦的兄弟分開了
這8户人家都姓陶,扯來扯去都是一家人。曾經合娶一個媳婦的,是兩個堂兄弟。兩個人身高接近1.7米,身体健康,樂觀勤勞。十多年前,由于居住的地方太差了,没有人願意嫁進來,他們才半明半暗地合娶一個媳婦。 他們以前居住的硝洞阡,山倒不高,但坡度太陡,地質也不穩,找不到平地修房子,所以8户人家全部住在一排岩洞中。洞外修了堵墻,成為典型的岩居人家。 陶家媳婦、74歳的董開英説,洞里没有電,擔一挑柴到郷場換煤油和鹽巴,來回要走一整天,淌過7條小河溝;喂一頭肥猪出去賣,要請七八個人輪流背。 他們上山种地時,會帶生苞谷和洋芋,中午在山上燒熟了吃,一直到天黑才回來。洞里的小孩没人帶也帶山上,在地邊挖個坑,將摇籃在坑里埋一半,再把孩子拴到摇籃里。 三峽工程上馬后,巫山縣對這8户人家實施整体搬遷,遷往平河郷昌平旅游公路兩旁。政府為每家人修建4間磚房,重新划定了責任田。 合娶媳婦的兩兄弟現在分開了,4個娃娃每人帶個,哥哥和媳婦在一起,非常幸福。記者昨天看到,兩家仍然是緊鄰,都收拾得很干。
“岩居人家”富起來
8户人家中,陶朝生目前最富裕。當初政府修的房一層,他現在加蓋了一層。房子外邊貼了白瓷磚,裝了雕花玻璃。房子内搞了裝修,貼着米色地磚,安裝了黄色實木門,房間里邃擺放着飲水机、電話机。記者采訪時,老陶掏出一包龍鳳呈祥,拿出5瓶啤酒,熱情地招呼我們“抽根烟,喝口酒”。 老陶如何富起來的?他説,自家現在人均1畆多地,种苞谷、洋芋、芝麻,再喂几頭猪,吃飯没得問題,很多家都可以天天吃上肉。一年下來再賣几頭猪,也能找點零用錢。“我和儿子近几年到沈陽打工,找了點錢,就把房子修好了。” 在老陶的帶下,目前有5户人家的房子加了層,房子更加寬敞了。由于交通方便,出去發展的人越來越多,小孩基本都在上學,大人或外出打工,或在大昌古鎮做點小買賣。他們的新家距大昌古20公里,十多分鐘車程。
新生活帶新煩惱
對于陶朝遠的母親石德元來説,新生活帶的煩惱是“没有柴燒”。他們以前居住的硝洞阡,房前房后都是森林,基本可以隨便砍,從來没燒過煤炭。現在不行了,山上長的樹一棵也不能亂動燒煤,或者燒煤气罐,“這多貴呀!”老人家心疼錢。 外邊的姑娘現在也願意嫁進來了。年輕后生在上學和打工過程中,結交的朋友也不少。但是,石德元總認為鄰里關系不好處,“那些當地人總盯着我們外來户:我家房后的路垮了,劉家不讓我修,説是他的地盤,給1000塊錢才能動;退耕邃林,我种的棗子樹遭李家的黄牛吃完了,林遽站的人來檢查,説我的田里没有樹,不給我補償,我怎么?……” 煩惱雖然很多,但有一點得到陶家人的共識----“不管怎么,不能再回到硝洞阡!”陶朝生告訴記者,“以前的日子太苦了,想都不敢想!”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