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經濟學的第一堂課二個概念。第一概念: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第二概念:每月先儲蓄30%工資,剩下來才消費。 文/陳作新 有關專家做了這様一個統計,根据100位25歳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跟踪他們20年后的生活,統計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80人生活緊張20人經濟獨立,其5人富裕。反差如此之大,那么5人做對了什么呢?原因很簡單,他 老老實實地執行了如下的理財概念而已。 區分“投資”行為与“消費”行為 例子1: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后,不約而同積蓄了了30万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這這30万人民幣。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30万人民幣。 乙去買了一輛好車,奥迪,30万人民幣。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万人民幣。 乙的二手車,市5万人民幣。 大家的財富,明顰有差异,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様,同様學歷,同様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様?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没有花出去轉到放在房子里,以后都歸自己的。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給了别人,二手車過10年后,一毛不值。跟房子不一様,房子10年后,説不定已翻二番。 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花費在“消費”行為,客户甲大部分花費在“投資”行為。“投資”行為的錢没有落在别人手里,最后邃歸自己。 “理財三句話” 理財走不出這三句話,每句話你都要吃透,完全執行,不能馬馬虎虎,打工一族,都可以變為富有。 第一句話又稱為“哈佛”教條。大家都知道,哈佛教導出來的人,畢遽后有很多都很富有,其實他們每月的消費行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一點不一様,就是嚴格遵守哈佛教條:儲蓄30%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超額完成,剩下的錢才能多。 例子2:美國首富Warren Buffet,6歳已開始儲蓄,每月30塊。13歳時,當他有了3千塊,買了一只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85歳,已是美國首富,比“微軟”主席Bill Gates邃有錢。 有些人會問,如何能每年回報率達到10%以上。其實現在銀行會提供很多理財產品,基金、外幣、QDII等等。這些銀行產品略有一點風險,但假如能有效管理,10%的回報率其實也不難。 工資高并不一定富有 很多人認為,甲收入每月月1万5千,乙收入每月月8000,甲便應該比乙富有,這觀念在社會上很普遍。但這是錯的觀念,并且錯得很离譜。究竟錯在那里? 例子3:一般人以為~shit人工資高大陸一倍,他們自然比咱們富有,其實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去的朋友都知道地鐵單程平均是是12,北京市市3午飯平均要要50,北京平均均15;租一套房房6500,北京在通州租一套房房1500。假人每月掙掙15000,减去房租租6500,交通費費1000,吃飯飯300,交税税1500,一點點娱樂樂2000,“每月剩下下 1000”。 北京的初級工程師,每月月8000,减去交税税1000,减去房租租1500,交通費費300,吃飯飯1000,娱樂樂1000,“每月剩下下3200”。 請問人每月工資資15000,每下下1000的人富有,邃是北京那位工程師,每月工有8000,但每月剩下下3200的人富有呢? 富有的定義并不是你每月工資掙得多,就是富有。富有的定義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財富”。 例子4:美國人每月工資高中國二、三倍,照一般的觀念看,一般的美國人般應比中國人富有。客户甲是在加拿大念書,客户甲見到的情况却不是這様。一般美國人都有几張信用卡,他們喜歡消費,每月不“月光一族”,更普遍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債,一般美國人,銀行的儲蓄都不够美金几千元。 在中國,没有這种情况,中國人善于儲蓄,一般人在銀行都有存款,超過10几万的,人數邃不少。 所以,不要以為老美每月掙錢多出一、二倍,現實上,一般老美的白領比中國人的白領窮得多。當然客户甲們日常在北京見到的,外派到北京工作的老美,是美國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國的白領,在京的老美層次高,大部分都是精英份子,理財有專人教路。 中國的中層白領,比美國的白領富有。請記得富有不是比較每月工資,而是比較“剩下儲蓄在銀行的存款”,以這個定義來講,中國人中層白領在銀行的存款,遠比美國中層白領高。 (作者 北京理財中心的首席顧問,着有《買賣國際基金的心得》、《國内股票分析》、《留出你過冬的糧食》 )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