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中共新一轮人事变动中,最受瞩目的是外交部长易人:李肇星退下,由副部长杨洁�}接任。杨洁�}曾在驻美大使馆工作十二年之久,担任五年的驻美大使,且跟布殊家族建立了良好私人关系,他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普遍被解读为胡锦涛将更重视中美关系。但两者其实并没必然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的内阁中,财政部长、外交部长和内政部长,一般都拥有比其他阁员更显赫的地位,而美国的国务卿(相当於外长),其重要性更仅次於总统、副总统。在中国,外长虽也是外交部之首,但实际权力相当有限,在制订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早已被边缘化,近年甚至沦为「跑腿」的角色,最多只会向决策层提供专业及可操作性的意见。 外交政策不由外长主导 在历任中国外长中,权力最大、对外交政策有较大影响的,首推周恩来,周之后的几任外长,包括陈毅、姬鹏飞等,都已变成「执行官」,没有多大决策权。到了九十年代,中共因为「六四」镇压而受到国际社会制裁,外交形势吃紧,如何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成为北京当局的头号问题,而当时的外长钱其琛,成为江泽民处理外交事务的重要智囊,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取舍有极大影响力,甚至被称为中国「外交沙皇」。不过,钱其琛权力、地位的提升,并非取决於他的外长身份,而是其副总理身份,以及得到江泽民充份信任的结果。况且,钱之后的几任外长,权力和地位又再下降,变回外交工作的「执行官」。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外交决策权掌握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手上,组长是分管外事的政治局常委,成员则有其他政治局常委、委员,以及相关部委负责人,其办公室主任则由中央外事办主任兼任。现任外事领导小组的组长是胡锦涛,委员包括副总理吴仪、公安部长周永康、国务委员唐家璇等,当然还有刚卸任的李肇星。因此,在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外交部要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外事办等部门分享权力。 未来中美关系料不平坦 当然,如果杨洁�}获得胡锦涛充份信任,也有可能在外交决策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不一定与他的外长身份有必然关系,即使他不是外长,一样可以成为胡的重要外交智囊。今次杨洁?获得擢升,更多显示北京预计未来几年,中美关系不会平坦,希望在具体执行政策时,借助杨洁?在美国政界的人脉关系,化解日趋增多及更加复杂的矛盾。 随中国国际地位日涨、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中共应该理顺外交决策机制,重组架床屋的外事系统,甚至考虑提升外交部地位,变成国务院的超级部委,让外交部长拥有法定上更大的决策权力,这样或许能更有效使用外交资源。 张华:中国问题评论员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