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文史                                             

一个德国“88炮”炮班的日常留影
尼厂Niwerk | 2025-06-25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以下历史照片洗印自一位德国高射炮兵在战争期间留下的底片档案,共计有42张6×9厘米的黑白底片,装在一只已经泛黄的爱克发纸封套里。封套上的字迹显示,这些底片于1941年9月28日,在巴登-符腾堡州维登的海因茨·古夫勒照相馆交付给名叫舍厄尔的顾客,这位舍厄尔可能就是照片的拍摄者。

这些照片忠实记录了“二战”初期(1940-41年),一个驻扎在德国本土,执行防空战备任务的“88炮”炮班的日常生活。他们驻扎在所谓的“西墙”防线上,负责操作一门牵引式的8.8cm FlaK 36重型高射炮,这种火炮转移阵地时,需要用标配的Sdkfz 7半履带牵引车来拖曳。这个高射炮连属于德国空军,平时部署在野外修筑的固定阵地上,所以,士兵们有时候会帮助当地老百姓做些农活。每逢开放日,附近的农家都会拖家带口前来参观,一睹德意志军工代表作“88炮”的风采。

在炮管上漆有“朵拉(Dora)”字样,这是一个常见的德国女性名字,也代表它是连里的四号炮(D炮)。作为重型高炮,“88炮”开火时需要用指挥仪和听音器等观测设备指引,在精准测定目标的位置、方向和高度后协同开火,实施拦截,即便敌机在夜间来袭,也可以照打不误。

当人们提及二战时期的空战时,想到的往往是战机追逐,王牌对决,地毯轰炸,很少能想到高射炮也是空战的参与者之一。二战期间,德军的高炮部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堪称国土防空的中坚力量。

德军配合“西墙”防线组织了西部防空区(LVZ-West),从艾菲尔地区向南,经萨尔州沿摩泽尔河延伸至黑森林和瑞士边境。开战时,德国全国约三分之一的重型高炮部队都部署在这里。第一道防线部署了2cm和3.7cm机关炮,作为重炮的“88炮”放在第二道防线。这些高炮部队都是摩托化部队,可以随时灵活调度,从而加强要地防空火力,或是覆盖防空盲区。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德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空袭,约有200万吨炸弹倾泻在德国本土。由于德军高射炮兵的阻击,1943年盟军轰炸机的平均生存时间仅为40小时。然而,击落飞机并不是防空作战的唯一目标。为躲避防空炮火,轰炸机不得不进行剧烈机动,大大降低了轰炸精度。多项研究表明,规避机动导致只有48%的炸弹能落在距目标5公里以内的位置。部分飞行员为了避开防空火力提前投弹。还有一些飞行员因长期在防空火网下飞行,产生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或心理疾病,被称为“高射炮症候群”。总体来看,德军高射炮击落的敌机数量超过了战斗机部队。

1944年,盟军对德国创纪录地投下了近100万吨炸弹,(1943年为20万吨左右)。到那时,德军战斗机力量已严重分散,德国唯一的防空力量就是高射炮兵。然而,高射炮兵自身也在衰落。战力较强的士兵被编入地面作战部队的高射炮突击连(前线防空与对地支援部队)。1944年,大量高射炮部队及空军冗员被调往东线。曾经在本土苦熬盟军轰炸的高射炮兵,如今必须面对残酷的地面战斗。曾被誉为世界典范的德国防空力量,渐渐演变成由邮局职员、工厂工人、囚犯、妇女和儿童组成的疲惫之师。

赞助信息

赞助信息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Pixfutur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关于我们反馈意见业务合作八阕书局隐私政策使用条款  
一个德国“88炮”炮班的日常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