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实时监控数据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课”。
 |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
毫不知情的状况下,乔乔的一节课被20多个督导在线旁听了——接下来,他们会为这堂课评判、打分。数字将直接关联到她的职称评定,甚至整个学院的教学排名。
不只于此,日常教学中,还会有AI辅助督导,统计学生抬头率。作为一所211大学的社会学系老师,乔乔正经历着一场教学评估变革。这套固定模式要求他们,故事导入几分钟,知识点讲解几分钟;每堂课必须有板书;老师不能只待在讲台上,要时不时走到学生中去,进行眼神互动。一堂课就这样被拆解成一个个可量化的指标。
督导们大多是理工科背景。他们无法理解文科的教学模式:为什么没有知识点?为什么讲课像是在聊天?乔乔收到的评语是,“太高高在上了,上课是在讲自己的研究经验”。这让她感到沮丧和困惑,每天和同事讨论最多的是,现在的大学文科该怎么教?
在她看来,大学教育应该是“术与道”的传授——前者是方法技能,后者是理解社会,关怀自己与他人的智慧。但这些无法被简化为知识点的内容,在新的评估体系中失去了生存空间。
今年夏天以来,至少5所高校的社会学专业停掉了本科招生,更多文科专业也面临裁撤危机。乔乔所在的学校虽然还在坚持,但“严控转专业率”已经成为她作为班主任的首要任务。这让她的心态有些矛盾:她清楚文科教育的问题,但又不得不维护这个系统。毕竟她需要这个饭碗。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