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科教                                             

哈佛:生男生女不是随机的
Hanson临床科研 | 2025-07-21  

声明: 本消息或因风格和篇幅原因进行过编辑,但未经核实,也不代表我们的立场、观点或建议。如有侵权,联系秒删。[ 使用条款 ]
赞助信息

在生物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被告知,生男生女就像抛硬币一样简单:精子携带X或Y染色体,每次受精的概率大致为50/50,完全随机。

但现实中,许多家庭却偏向于“全男丁”或“全闺女”--比如邻居家五个兄弟,或者朋友圈里四个女儿的家庭。这难道只是巧合?

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突破性研究,基于超过5.8万名美国女性的数据,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生男生女并非纯粹随机,而是受母亲年龄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家庭似乎都有自己的“加权硬币”。

这项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由哈佛研究团队主导,分析了近15万次分娩记录,跨越六十年时间。

研究发现,家庭内的子女性别分布并不符合简单的二项分布模型(binomial model),而更适合beta-二项分布模型(beta-binomial model)。

简单来说,二项分布假设每次生育独立,像抛一枚公平硬币;但beta-二项分布则暗示,每个母亲的“硬币”都有轻微偏向:有些家庭更易生男孩,有些则偏向女孩。这种偏向即使在排除家庭计划行为(如“生到男孩为止”)后依然存在,表明这是生物学层面的真实影响。加权:家庭性别偏向的统计证据想象一下,如果你抛硬币十次,却连续出现八次正面,你会怀疑硬币是否公平。研究者们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使用护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II 和 III)的数据;这些参与者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女性护士,提供详尽的生育史和健康信息。

结果显示,家庭性别分布的偏差并非随机噪声,而是系统性偏向。一个生动例子:如果一个家庭已有三个男孩,下一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不是50%,而是约61%;同样,三女孩后下一个是女孩的概率也超过60%。这远高于传统假设的随机性。研究者通过统计建模证实,这种“加权”效应在排除最后一次生育(以避免停育偏倚)后更为明显。

这意味着,生男生女在家庭层面并非独立事件,而是受母亲独特因素驱动。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两大关键因素:母亲年龄与遗传变异

研究揭示了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母亲首次生育年龄和特定遗传变异。

赞助信息

赞助信息

您的观点至关重要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

Google: super cool 200

    © 2025    八阕之地™ by Towards Digital Group关于我们反馈意见业务合作八阕书局隐私政策使用条款  
哈佛:生男生女不是随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