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加州华人侨团活动中,办桌往往是展现社团规模与盛大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农历春节、国庆,还是校友会、宗亲会的周年聚会,圆桌宴席始终扮演拉近侨情、凝聚人心角色。然而,这项传统虽在海外延续,却也暴露出不足,例如嘉宾发言,台下常有人讲话;不守规矩,拥台前抢拍照;未受邀混入场内「蹭吃蹭喝」等,值得反思与改进。
华人办桌传统活动,尚有改进空间。(记者启铬/摄影) 侨社活跃人士孙伟指出,社团办桌承载华人传统文化的人情世故与礼尚往来。谁办活动,其他社团就要「给面子」,至少买一桌以示支持。桌价随场地与餐厅档次不同,有时每人100美元,也有150美元起,10人一桌往往就要千元以上。随着物价上涨,桌价也水涨船高。菜色则依需求而定,若要彰显档次,龙虾与海鲜少不了。在一些主流酒店举办的宴会,还会搭配牛排、鱼排或鸡排,既保留传统,又融入美式风格。 办桌最讲究的,仍是座次安排。孙伟强调,主桌一定要留给资深侨领、受邀领事馆外交官、各级民选官员与政府代表,这不仅是对贵宾的尊重,更彰显社团影响力的重要环节。主持人要逐一介绍嘉宾,让受邀者感受到排场与荣耀。为增加活动亮点,主办方还会准备礼品,如购物券或伴手礼。过去流行赠送书画作品,近年逐渐淡出,但在筹款拍卖环节,书画仍有登场。 礼仪也不可忽视。孙伟特别提醒,参加社团办桌,切忌奇装异服,否则会被视为对主办单位的不尊重。办桌活动的细节方面,仍有不少待改进之处。最为人诟病的,是致词环节常见的尴尬场面:贵宾在台上演讲,台下不少人却自顾聊天,甚至在主办方多次提醒、工作人员举牌要求安静情况下,依然有人不以为意。多年来,这种现象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对讲者与主办方而言,是一种不尊重,也削弱了整场活动的庄重感。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