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1千万左右的欧洲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及其帮凶屠杀了600万,战争结束时,仅幸存约300万左右。 纳粹德国崛起后,1933至1939年来自德国和东欧的第五次移民潮(Fifth Aliyah),给英国委托管治的巴勒斯坦(Mandatory Palestine)带来大量犹太移民,人口从1931年的约17.5万急剧增加到1939的44万左右。 1939年5月英国颁布《白皮书》,宣布5年内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仅允许犹太人再移民7.5万人,并限制土地购买,这一年成为犹太移民的关键分界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有约4万至4.5万名犹太人移居免受纳粹德国战火的亚洲一隅巴勒斯坦,其中约3万为合法移民,1万五千为通过“阿利亚贝特”运动偷渡入境的非法移民。 二战其间有部分巴勒斯坦犹太人千方百计移居美国等其他国家,由于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各国变本加厉地延续战前严格限制犹太人入境的国策,成功率很低。二战结束时巴勒斯坦犹太人口约50万。 1945年,美洲大陆免于纳粹德国战火和屠杀的美国,犹太人口估计约在500万,远超犹太人移居了千百年的欧洲,跃居为世界第一大犹太人聚居地。 从纳粹集中营被美国、英国等盟军解放的犹太人,滞留在西欧盟军占领区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匆忙修建起来的“欧洲二战后临时收容所”(Displaced persons camps in post–World War II Europe)”;被苏联红军解放的东欧犹太人,则被纳入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苏联共产党主导、扶植下的专政体系。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欧洲大陆各地有两千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包括纳粹集中营的强迫劳工、战俘、政治难民以及大屠杀的犹太幸存者,成为“流离失所者”(Displaced Persons, DPs)。 流离失所者中非犹太的大多数人,在盟军的帮助下,陆续返回自己的故土,开始辛苦地重建家园。 犹太幸存者则没有这么幸运。尽管他们在欧洲那些房产几年前还在自己名下,法律文件健全,又有盟军武装撑腰,但他们在盟军的护送下返回已被德国居民占领的家园时,遭遇到的却是鸠占雀巢的德国居民暴力驱赶,行李被扔到大街上。德国人强硬地放言:“我们虽然战败,无力对抗英美联军,但杀犹太人还是绰绰有余!”
|
|
点击朱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