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到哈佛演講女的新聞啥感覺,我第一次看到那個妹子演講内容,怎么呢,遠遠達不到我印象中哈佛畢遽典禮的水平,要是我高中畢遽典禮這個水平的演講,也凑合,可那是哈佛啊。 當然了,你要是説哈佛就該這個水平,那也有點道理。而且當時新聞説她初中就去英國,後來輾轉去美國,先進一個大學,又去上班,然后又去讀研。 結合對她演講内容不是和認可,我都没意識到,自己的思緒開始放飛自我,腦子里幻燈片一様想到很多人。這些人非常有錢,資源雄厚,他們的孩子本身資質是很普通的,去了河南山東這些高考大省,考個本科都費勁,但人家硬是折騰出來一個名校。 操作複雜又費錢,比如從小就使勁學英語,然后重點專攻一個費錢又小眾的愛好(有效减少競爭對手)。他們知道中國高考太難,然后從一開始就瞄着歐美名校;知道理工科難考,就盯着文科;知道中國去美國難度較高,就先去英國;知道靠文化課比較費勁,就使勁積累社會工作相關積分。 反正把鈔能力和信息差玩到了极限,最后竟然真能靠着拼凑出來的經歷和推荐信進入歐美名校。去哈佛耶魯斯坦福選文科,畢遽之后在美國找工作也費勁,但是回國就不一様了,名校背景,加上家族資源,到哪都是王炸。 這并不是我的個人偏見,大家看過丹尼爾那本《精英陷阱》没? 那里邊就提到,名校(哈佛/耶魯等)録取已异化為一場耗資百万美元的長期投資。富裕家庭通過私立中學、天价補習、科研夏校、運動特長包裝等,系性壟斷精英教育机會。太多人的成功本質是家庭資本轉化的結果,而非純粹個人能力。 而且他認為,精英階層通過教育壟斷,形成“世襲性封閉俱樂部”。名校文憑成為階層通行證,而精英崗位(投行/咨詢/律所)又為下一代積累財富和資源。 美國現在名兩种人,真正优秀的天才和資源特别豐富的那些人,前者可以給學校創造未來,后者憑借巨大的資源維持學校現在的運營。而且有錢人的孩子將來成功概率也不低,也在創造未來。 當然了,也有种説法,説不是那些豪門孩子需要名校學歷,而是名校需要這些孩子。因為没人在意王思聰到底啥學歷,除了他讀過的大學,説不定大學真可以弄點錢。 也就是我看到那個妹子“頂級英私-美本文科-哈佛/耶魯”路徑,第一反應就是“這玩意是運作的結果吧”,然后又想到了前段時間的董小姐。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