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環境科學家、韓國忠南大學教授洪成進(Seongjin Hong)最近很不爽,他帶團隊完成的一篇環境化學論文被拒稿了。更讓他生气的是,給出拒稿意見的評審人很可能不是人,而是AI。 洪成進是如此意難平,以至于他專門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撰文吐槽,其團隊論文疑因AI工具生成的評審意見被拒稿。這一指控引發眾多學者對AI不當介入同行評審及其風險的激烈討論。
圖片由AI生成 從模糊矛盾且偏离主題的評審意見,到期刊主編以“极不可能”來否認指控,有評論認為,這起“AI審稿疑云”已超越個案,直指學術誠信与科技倫理的核心問題:在應對審稿人短缺与效率壓力的同時,如何守護同行評審的嚴謹、專遽与公正性? 一場AI審稿疑云 今年年初,洪成進團隊向某知名國際環境科學期刊投稿一篇關于“新型環境分析方法現場應用”的論文。 通過首輪評審后,團隊根据審稿人意見進行了詳細修訂。然而,修訂稿提交后,論文却因一位審稿人第二輪出人意料的負面報告而遭拒稿。“意見自相矛盾,且与論文無關。”洪成進在文中指出,這份評審報告存在顰著异常。 首先,審稿人提出了首輪未提及的全新質疑點。例如,針對一項明确聚焦于環境化學領域現場分析方法的研究,評審意見却批評其未能提供“全面的生態評估”,甚至要求補充“對動物交配行為的影響分析”——這些要求更符合行為生態學的研究范疇。 |
| |||||||||||||||||||||

點擊朱筆,直抒胸臆